02版:新闻总第1281期 >2025-10-14编印

三山五园地区第二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公布
888处地名编织历史文化脉络
刊发日期:2025-10-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从藏于皇家禁地的“旧时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化符号,传统地名是三山五园历史底蕴的活化石。近日,《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获北京市政府批准正式向社会公布。此次新增的香炉峰、大水法等467处传统地名,与2023年公布的第一批421处名录相叠加,标志着三山五园地区已有888处传统地名纳入系统性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再添硕果。

为何要保护?地名是织补历史的文化密码。“传统地名不只是找路的路标,更是呈现区域历史脉络的关键元素。”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解读名录时说,三山五园地区的地名承载着首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既有皇家园林“正大光明”式的高雅命名,也有海淀镇街巷里约定俗成的烟火气,哪怕是只剩遗址的大水法,仍因见证近代历史而具备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据介绍,随着城市发展,部分传统地名面临被遗忘、被替代的风险。此次持续推进保护工作,正是为了守住“文化根脉”,一方面通过地名留存三山五园从皇家园林到公共空间的演变记忆,另一方面借助地名的指位性、公共性,让市民和游客在寻路、游览中感知历史。

怎么保护呢?与第一批名录相比,第二批保护名录在筛选标准上延续“价值评估核心制”,工作人员梳理历史文献、舆图资料,对地名的出现年代、得名由来、关联历史事件逐一考证,最终选出兼具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地名。而在空间范围上,此次保护首次突破三山五园核心区域,将海淀镇、树村周边,以及连接紫禁城与三山五园的北下关御路、苏州街御路、南长河御路沿线地名纳入保护,完整呈现了“御路串联皇家园林与市井生活”的历史脉络。

“我们坚持应保尽保,不管是校园里的建筑名、胡同里的街巷名,还是遗址上的景点名,只要承载文化意义,就会纳入保护。”这位负责人表示,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未来传统地名保护将实现动态更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向区政府申报、推荐保护对象,经规定流程批准后纳入名录,让更多沉睡的历史地名重焕生机。

从421处到888处,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扩容,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对历史文化全覆盖理念的践行。如今,漫步在三山五园区域,无论是指向明确的“颐和园路”,还是承载记忆的“圆明园遗址”,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陆续公布,标志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重点保护”向“系统保护”深入。“这些地名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动态评估、有序调整,让更多传统地名成为首都文化的活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