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宏阳
昨天,本市召开静态交通行业干部履职能力培训会,市、区、街三级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共计28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静态交通管理新举措。当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静态交通治理成绩单。今年以来,本市累计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5.59万个、机动车停车位4.8万个,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挖潜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5.59万个
今年以来,交通部门结合12345市民投诉、信访投诉及舆情反馈等渠道反映的市民关切问题,共梳理出161处路口、50个轨道站点、40个“学医景商”重点点位作为年度治理重点,规范120条道路停车电子收费服务,打造70条不停车胡同,持续优化市民出行环境。同时,聚焦轨道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环境整治、违法采集设备更新、智慧停车等重点领域开展工作。
各区按照“一站一策”“一场一策”原则,编制非机动车停车治理方案,通过挖潜停车资源、增设引导标识、现场人员值守、清理废旧车辆等方式,已完成50个轨道站点和39个“学医景商”重点点位的停放秩序治理,累计挖潜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5.59万个,增设引导标识806处,停车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7月以来,各部门、各区依托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治理行动。围绕市民诉求反映集中的问题,聚焦外卖、即时配送、共享电动自行车等重点行业,大力整治违法乱象。
交通部门持续整治违规租赁“亲子车”、违规投放共享电动自行车等行为,开展“文明骑行、有序停放”主题宣传;交管部门严查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等“十大不文明行为”;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溯源行动,严厉打击“超标车”“解限速”等违法改装行为;城管执法部门加大废弃电动自行车清理力度。
为1.3万户家庭匹配共享停车资源
为缓解居住区停车难,交通部门通过挖潜新建停车设施、推动有偿错时共享、规范施划道路停车位等方式,累计新增停车位4.8万个。其中,挖潜新建停车位2.4万个,新增共享停车位1.1万个,新增人防车位4900余个,新增道路停车位近9000个。
挖潜新建方面,利用居住区内及周边空闲用地,探索“闲改用”“平改立”“绿停融合”等多种建设方式。例如,建于1997年的紫金庄园小区长期存在约200个车位缺口,海淀街道会同区城管委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对小区内原锅炉房储煤场空间进行改造,将“废弃空间”变为“折叠空间”,增设4层立体停车设施,增加59个车位,缓解了居民停车压力。
错时共享方面,进一步盘活居住区周边公共建筑、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既有停车资源。东城区朝阳门街道通过摸排调研分析辖区缺口,推动银河SOHO、新鲜胡同38号、干面胡同西口等停车场向周边社区开放共享,实现“商务楼宇反哺居住区”,周边社区道路晚高峰寻位时间缩短40%,12345热线停车纠纷投诉下降65%。同时,“北京交通”APP及“北京静态共享停车”微信小程序持续拓展服务场景与合作渠道,已为1.3万户家庭匹配共享停车资源。
道路停车方面,中心城区重点围绕老旧小区周边等矛盾突出区域,挖潜并规范新增120条电子收费道路、新增停车位近9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