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居民漫步在微花园之中,享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实习生 张丹
“您看这金光菊开得多艳,南边晒得着太阳就种它;北边树荫下适合玉簪,咱们再补几株紫菀,蓝紫色配着多雅致!”清晨的悦澜家园社区,中央美术学院侯晓蕾教授正蹲在花丛边,手把手教居民辨认植物习性。不远处,孩子们拿着小铲子给新栽的花苗培土,老人们则围着刚铺好的木皮园路讨论“以后遛弯儿又多了个好去处”——这片曾经长满杂草的闲置绿地,如今已是城市副中心12处社区微花园中最热闹的“缤纷打卡点”之一。
2025年,通州区紧扣首都花园城市建设“人人是园丁”的号召,在全区6个街道建成12处社区微花园,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从老旧小区的边角裸地到新建社区的闲置空间,这些“口袋绿洲”不仅用花草点亮了居民生活,更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解锁了基层治理与生态改善的双重密码。码。
居民从“旁观者”变“造园人”
“以前社区绿化都是物业说了算,现在我们能自己选花、自己种树,这花园就跟自家院子似的!”紫荆雅园社区居民李阿姨说。这也是12处微花园的核心特色——居民全程参与。
在微花园建设启动之初,通州区园林绿化局便联合街道、社区开展“点位踏勘会”“方案征集会”,让居民从选址阶段就拥有“话语权”。以悦澜家园为例,改造前这片绿地被黄杨绿篱围得严严实实,喜阴的玉簪在南侧阳光下枯萎,裸土裸露成了“死角”。“我们跟十几位居民聊了半个月,有人想要能散步的小路,有人希望多些开花植物,还有家长盼着孩子能近距离接触自然。”侯晓蕾带领设计团队,结合居民需求调整方案:拆出绿篱开口,铺8字形木皮园路;南侧种金光菊、火炬花等暖色系植物,北侧补紫菀、大花藿香蓟等耐阴花卉,让“一片荒草”变成“四季有景”。
建设过程中,12场共建活动让居民成了“主力军”。运河湾社区的雨水花园里,居民跟着园艺师学习栽种千屈菜、鸢尾等耐水湿植物。铭悦园社区的花箱旁,退休的园林工人手把手教年轻人修剪枝叶。就连孩子们也组建起“萌娃护花小队”,定期给花苗浇水、拔草。每一位参与者还能申领“首都义务植树电子尽责证书”,“这不仅是荣誉,更提醒我们要把花园一直养护好。”朗清园南社区居民王先生说。
植物搭配好 功能设施也不少
走进这12处微花园,看似随意的花草排布,实则藏着专业的生态考量与人文关怀。“我们选植物有三个标准:乡土、多年生、耐粗放管理,既要好看,又要好养,还得能发挥生态作用。”通州区园林绿化局义务植树科负责人刘平介绍。
在植物配置上,12处微花园各有特色:紫荆雅园社区的月季园种下4000余株月季,搭配2万株玉簪、鸢尾,废旧轮胎改造成花箱,根雕点缀其间,兼具观赏性与艺术性。运河湾社区则以千屈菜、鸢尾为“主角”营造了“雨水花园”,利用植物根系吸收雨水、净化水质,缓解社区内涝。微花园里,油松、国槐等乔木提供遮阴,榆叶梅、紫薇等花灌木丰富层次,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景观。
除了植物,功能性设施的加入让微花园更“接地气”。紫荆园小区就是利用了现有的座椅进行融合利用,居民逛累了能坐下聊天。悦澜家园的木皮园路宽度刚好容两人并行,推着婴儿车也能轻松通过。
小花园撬动生态大变化
“以前这片地比较封闭,总有人乱扔垃圾,现在变成花园,不仅环境美了,邻里关系也更亲了。”说起微花园带来的变化,悦澜家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打开了话匣子。改造前,社区里多少存在“绿地种菜”“乱扔垃圾”的问题;如今,居民们主动认领花苗,定期开展养护活动,“上次有个小朋友发现有人摘花,还主动上前劝阻,说‘这是我们大家的花园,不能破坏’。”
生态效益也在悄然显现。社区微花园的建设,可以改变局部小气候,黄土不露天的同时,还吸引了蜜蜂、蝴蝶等昆虫,甚至有居民拍到麻雀在花园里筑巢。“以前夏天开窗都是热风,现在楼下有花园,风里都带着花香,凉快多了!”运河滨江社区居民李女士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微花园还成了基层治理的“粘合剂”。紫荆雅园社区组建起“紫月花漾”园艺队,退休园林工人担任技术指导,居民轮流值班养护。“以前居民有意见总找居委会,现在大家一起管花园,很多矛盾都在聊天中解决了。”刘平说,12处微花园不仅是“绿色空间”,更是“民心空间”。
让更多“口袋绿洲”点亮副中心
如今,漫步在通州的社区里,转角遇见的微花园已成居民生活的“标配”。下一步,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将继续扩大微花园建设范围,挖掘更多社区边角地、闲置空间,推动社区(村)级园艺师全覆盖,构建“专家带队、居民参与、长效管护”的机制。
“我们计划把这12处微花园的经验总结出来,形成可复制的模式,让更多居民能在家门口拥有‘私人花园’。”刘平说。居民的幸福感将在花香绿意中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