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71期 >2025-09-24编印

数字故宫名画可达60亿像素 云上中轴吸引超百万人参与
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中传下来活下去
刊发日期:2025-09-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昨天下午,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举行。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了重要路径。故宫博物院作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已经建成数字文物库,并在库中保存10万余件文物的高性能影像,同时还有深受观众欢迎的全景故宫数字栏目。记者得知,正在建造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将设置数字展厅、数字影院等数字文化体验空间。

拓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利用

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介绍,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得天独厚。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构建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建立长城全周期数字档案,建成三山五园智能保护系统“文物大脑”,特别是北京中轴线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让“古都脊梁”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可互动的文化长廊,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面对全国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利用数字技术使得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并依托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石窟寺专项调查、长城资源调查等重大资源调查成果,整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数据,文物基础数据规模持续扩大。而文博单位数字化建设加速发展,藏品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普及,故宫博物院采集超100万件文物数据、敦煌研究院采集300个洞窟壁画数据、龙门石窟建立52个代表性重点洞窟数字化保护档案,文物数据采集、存储、全生命周期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多可能

若是航拍北京中轴线,定会看到一片宫殿之海,这里就是故宫博物院,已经600多岁的故宫正在进行一场数字创新实践。

利用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听起来是新生事物,但是故宫博物院已经坚持了近30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目前故宫博物院用了20余年,完成了馆藏100多万件(套)文物的数字采集。未来将再用10年至20年采集完成全部195万件(套)文物信息,并及时分享给公众。

朱鸿文介绍,故宫名画记是数字故宫的重点项目,通过扫描馆藏的书画类文物,让观众可以在线上领略每一件书画作品的精美。她说:“故宫名画记中每一件文物都能达到10亿像素,个别文物可以达到60亿像素。60亿像素相当于站在万米高空之上,可以看清地面上人的性别。依托于这样的清晰度会比身临其境看画作更加清晰。”随着采集技术的进步和采集数量的积累,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数字文物进入其中。

全景故宫也是受到各界观众喜爱的数字栏目。“观众预约了故宫的门票并走进参观,也只能看到一个时空的故宫,而在全景故宫之中不仅可以看到不同季节的故宫,也能看到各个天气环境下的故宫。”朱鸿文说,目前故宫依托网站、APP、小程序等方式提供优质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已经超越了国界,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的网友也会登录故宫网站,了解中华文化。

推动太庙等文化遗产保护

平行论坛设置了展示环节,地方政府、文博单位等依次登台,分享各自利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生动案例与创新实践。4处世界文化遗产、18.5片历史文化街区、365项不可移动文物、225项非遗保护项目……这是北京市东城区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东城区努力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活态传承和有序利用。

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介绍,东城区将文化遗产与城市视为有机整体,推动从单点保护向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视廊、人文生态的延伸转变。文物本体上,完善监测体系、实施科学保护,推进太庙、社稷坛、天坛、钟鼓楼等文化遗产保护,维护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街巷脉络上,扩大保护对象、强化规划设计,在中轴线整体保护中同时推进故宫周边、景山三眼井、东四三至八条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精华片区保护性修建,开展沿线街面整治与织补。

同时,东城区将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城市规划、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嵌入城市发展系统,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加强文化遗产点周边文化消费、产业园区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网红博物馆、咖啡馆、文创小店等业态盘活区域经济与活力;并挖掘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出众多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文博、文创、文艺产品,让文化遗产“传下去、用得好、活起来”。

今年7月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满一年,“云上中轴”小程序在法国巴黎推出,持续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国际传播。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介绍,依托“云上中轴”小程序推出“数字打更人”活动,打造了世界文化遗产全球化传播的新模式。该活动已吸引2.8万名志愿者参加,提交了8万条巡查记录、17万张巡检照片;累计关注公众超过110万人。

本报记者 张群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