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新闻总第1270期 >2025-09-23编印

将趣味科普与传统文化送至市民家门口
京津冀名园联动让文化与生态知识活起来
刊发日期:2025-09-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原来古代的‘中和韶乐’乐器发声原理这么奇妙!”近日,天津蓟州区府君山公园的“科普市集”上,市民李女士正跟着工作人员摆弄仿制的古乐器,脸上满是惊喜。当天,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统筹颐和园、天坛公园等9家单位,联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蓟州区科协开展的2025年“园林科普津冀行”活动在此热闹启幕,将趣味科普与传统文化送到了市民家门口。

科技解码非遗,市集里藏着“园林奥秘”

在天坛公园的展位上,全国“十佳科普使者”梁梓昱正演示着2024年全国科普大赛特等奖作品——“玄妙的双音”。这个看似普通的装置,能模拟出天坛建筑里独特的声学现象,就像在回音壁前听到的奇妙声音一样。“我们就是想通过现代科技,让大家读懂古建筑里的科学密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工作人员说道。

不远处,颐和园的“非遗菊花”展位前,工作人员正手把手教小朋友制作菊花剪纸;国家植物园的展位上,各类植物标本让孩子们看得入迷,工作人员还现场讲解植物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前逛公园只觉得风景好,今天才知道,公园里藏着这么多学问!”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市民王先生感慨道,“这种互动体验的方式特别好,孩子听得认真,还能动手操作,比单纯看书有意思多了。”

据了解,此次市集共带来30项精品课程与互动项目,涵盖非遗文化、动植物资源、文物古建等多个领域,通过实物展示、互动手工、现场讲解等形式,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园林科学与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课堂搬进名园,科普课程点亮校园

除了热闹的公园市集,“园林科普津冀行”的脚步还走进了校园。9月19日,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普讲师团”来到蓟州区公乐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园林文化课”。

“大家知道颐和园里的长廊有多少幅画吗?这些画里又藏着哪些故事呢?”课堂上,颐和园科普工作者的提问瞬间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后,讲师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围绕古典园林文化、文物古建、动植物科学等主题,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和趣味互动,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园林里的历史与科学。活动现场,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还向公乐小学赠送了2024年全国优秀科普图书《黄河生态科普读物》。

据悉,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所属颐和园、天坛,北海、香山、中山公园等多家历史名园、动植物专类园及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的科普工作者,精选古典园林文化、文物古建、动植物科学方面的“时令活动”,为学生们带来了多个主题的精品科普课程。

跨城联动九年,搭建三地科普“桥梁”

“‘园林科普津冀行’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处处长宋利培说,9年间,已形成“名园联动、三地协同、科教融合”的成熟模式,11家北京市属公园、博物馆的科普项目相继落地天津、石家庄、张家口的游园现场,“颐和园的榫卯结构模型、天坛的声学实验装置已经成为常驻展项,深受当地市民喜爱。”

不仅如此,文物古建、园林文化、动植物科普等主题精品课程还走进了张家口、保定和雄安新区等地学校,将古树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中小学课堂。同时,活动还定期面向教师开展动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等交流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跨城联动,加强三地科普工作交流,搭建起互通互助的桥梁,为当地市民及青少年带去丰富多彩的中国园林文化体验。”宋利培说。

据了解,此次2025年“园林科普津冀行”是全国首个科普月与开学季交汇之际的重要科普活动,首次走进蓟州区公乐小学及府君山公园,未来还将持续推动三地园林资源互鉴共享,形成行业协同发展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