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269期 >2025-09-22编印

撤掉围栏 推窗见绿 出门入园
北京城市副中心迈向公园无界
刊发日期:2025-09-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758471753424.png

刚刚开放不久的槐荫公园与运河西岸“视觉贯通”,成为居民热捧的休闲地。记者 唐建/摄

“不用特意‘打卡’入园,路过就能看到这满眼绿,一天的疲惫都散了。”初秋傍晚,大运河森林公园旁,刚陪孙子跑完步的王大爷擦着汗笑着说。这样的惬意场景,如今在城市副中心街头随处可见。随着通州区推进无界公园建设,一道道围栏悄然消失,曾经圈起来的绿地成了市民家门口的“开放式客厅”。

自《北京市无界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以来,城市副中心通过撤围栏、优服务、谋长远,让公园与城市深度交融,为副中心居民打造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幸福生活场景。

一园一策:绿色串联城市肌理

“以前逛公园得找入口,现在走在街边,不知不觉就进了园。”市民李女士对于身边公园的贴心变化非常欣喜。这一变化,源于通州区对公园物理边界的“打破行动”。

漫春园采用更开放的布局,减少隔离设施,让市民能更自由地亲近花卉绿植;东郊森林公园顺义园与通州园交界处,小中河北岸6000多米沿河堤围栏的拆除,实现了两园景观无缝衔接,过往“跨区逛园绕路走”的难题彻底解决;通怀路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南区西4门区域,近2000米铁围网被移除后,皇木古渡景区的历史风貌与周边城市街景融为一体……“我们不是简单‘一拆了之’,而是结合每座公园的区位特点,同步优化出入口布局和周边道路景观,让绿色真正融入城市肌理。”通州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完成全区57个公园及主要道路围栏台账梳理,并联合管理单位制定“一园一策”方案,确保改造既安全又便民。

大家共建:让公园有家的感觉

除了硬件升级,通州还创新推行“公园+”管理模式。在宋庄文化公园试点中,园林部门联合社区、志愿者组建了“护园小分队”,定期开展设施巡查、文明宣传和植物养护活动。以刘庄公园为例,通过引入智慧安防系统,监控和巡逻结合,保障了开放空间的安全。“无界不是无人管,而是让管理更贴近市民需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多元协作,公园管理从“政府主导”变成了“大家共建”,不少居民主动参与到环境维护中,让公园更有“家”的感觉。

刚刚开放不久的槐荫公园,与运河西岸“视觉贯通”,一开放便成为居民热捧的休闲打卡地,通过调整种植格局,打开东北侧植被界面、降低外围植物高度,让市民在园内即可眺望对岸现代建筑与休闲外摆,直观感受城河交融的副中心风貌。公园便民设施与人文细节进一步赋予公园温度,环形步道、休闲座椅、饮水点合理分布。“我每天都来这里遛弯,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看看这些老槐树,心里舒服得很。”张奶奶笑着说,上周她还特意带外地亲戚来逛公园,“让他们看看咱通州的古树,也看看副中心的新变化。”

激发活力:公园能变“聚宝盆”

通州无界公园不仅带来了生态红利,更激活了周边经济活力。在大运河森林公园周边,咖啡馆、文创店、运动器材店陆续开业,形成了以“公园休闲”为核心的消费圈;宋庄文化公园结合艺术街区特色,举办了多场户外展览和市集,吸引市民前来打卡,带动了周边商铺的生意。“以前店里主要做熟客生意,现在每天都有逛公园的游客进来,客流量增加了三成多。”公园附近一家书店老板笑着说。

这份活力还将持续升级。根据规划,2025年通州区将重点推进大运河森林公园、刘庄公园与宋庄文化公园的“无界联通”工程,通过修整临街界面、种植多层次彩叶植被,打造“一步一景”的景观廊道;同时,还将在公园周边布局更多便民商业和文化设施,推动“公园+商业”“公园+文化”“公园+体育”融合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无界公园建设,不仅让市民享受绿色生活,更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的双赢。”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通州将继续以“城园共生”为目标,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照进现实。

本报记者 冯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