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鹏)记者昨天从2025年服贸会“两区”建设集中采访活动中获悉,五年来,北京累计落地70余项全国突破性政策,80余项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120余项创新实践在全市推广,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同期,全市新设外资企业8000余家。
2020年,北京开始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两区”建设自此拉开序幕。五年来,北京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一揽子开创性政策相继推出,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加速涌现,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布局,“两区”建设已成为北京高水平开放的生动注脚,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添力赋能。
以制度创新探路,多领域“首创首试”竞相开花。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为企业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限;发布全国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出台全国首个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改革综合性政策文件,数据出境多样性和通过率居全国前列;破局不动产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率先打通信托财产登记路径并成功落地多项案例;建设全国首个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提升罕见病药品可及性;发布全国首个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实现职业资格从单边认可到双向互认的重大突破。五年来,北京累计落地70余项全国突破性政策,80余项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120余项创新实践在全市推广,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开放平台扩容提质,稳步构建多元开放格局。自贸试验区高点定位:在全国首批开展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全面落实30余项试点措施。五年来,北京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占全市比重从设立之初不到10%提升至近30%。综合保税区实现从“1到4”的跨越式发展: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2024年零售包装药品、罕见病药进口均居全国首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二期通过验收,实现全域封关运行;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开关运作;全国首个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通过预验收。重点园区持续打好“特色牌”:丽泽金融商务区集聚中国通信服务、中国广电等科技龙头,吸引易付达、路孚特、威立雅等国际领军企业落户,基本形成“金融筑基、科技赋能”发展格局;昌平美丽健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年收入超百亿元,实现三年新增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延庆推进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聚集无人机领军企业百余家。
泽企惠商举措落地有声,投资兴业“引力波”强劲释放。在全国率先开展增值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落地全国首家外商投资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企业,14家外资企业获批增值电信开放试点,覆盖互联网接入、数据处理等核心业务,获批企业数量占四个试点地区的35%。出台“两区”建设“一条例一决定”和《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为推进制度型开放、促进外资企业在京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全面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启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实体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网办,开办时间从2至3个月缩短至最快1天办结。五年来,全市新设外资企业8000余家;全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安联资管、全国首家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直接设立的保险资管公司保德信保险资管、全国首家新设外商独资期货公司摩根士丹利期货、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总部、英国P4中英精准医疗创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首选北京、布局北京。
今后,北京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争取开展更多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为国家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积累新经验,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