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红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家农场。记者 张嘉辉/摄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西集镇,曹艳红的名字和樱桃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位80后女性,曾是一名在广告行业打拼十年的白领,如今却成了田间地头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新农人”。2019年,她毅然辞职返乡,投身农业,不仅成功转型,更带动全村六十多户樱桃种植户走出销售困境。今年,她获得了“通州榜样·副中心好市民”的称号。
跨界返乡,从白领到“农人”
曹艳红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毕业后进入广告行业,一干就是十年。当被问及为何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她坦言:“国家政策对乡村扶持力度大,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我自己家里也有农场,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2019年,她正式回到西集镇,开始经营家里的果园,于是“曹女阳光农场”开业了。
她并没有延续传统的采摘销售模式,而是引入“乡村美学”理念,“我给我的农场定位是‘城市里的花园农场’,这儿原本就只是一个果园,客人来了就采摘,然后就走,我接手之后,将农场打造成集观光、研学、民宿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她布置打卡点位、开展自然教育、建设乡村民宿,让农业园区焕发新活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曹女阳光农场规划有序,分区清晰,形成了多元融合的生态农业格局。禽类养殖区内,鸡、鸭自在觅食,羊群悠闲踱步,展现出田园牧歌般的生机。果园中,苹果树排列整齐,季节更替间果香四溢。还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种植区,旁边可爱的指示牌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名称,既体现传统农业智慧,也拓宽了农场的经营品类。此外,一片片蔬菜田畦依时令轮作,供应新鲜健康的当季菜蔬。这种多样化的种养模式,不仅丰富了农场的业态,也增强了其生态稳定性和观光体验性。“我希望农业不只是种地,而是能够融合旅游、教育、文化,吸引更多人来到乡村。”
整合资源,带动农户共闯市场
西集镇樱桃种植面积大,但销售一直是农户的难题。曹艳红没有只顾自家生意,而是主动联合周边六十多户农户,统一对接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我们村的樱桃是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品质非常好。独享不如共享,大家一起卖,才能把品牌做大。”她把村里低于15亩樱桃种植的散户集中起来,通过微信群进行免费培训,带动周边农户走上电商之路。今年顺丰、邮政等几大快递均在樱桃园外设了站点,上午采摘,下午发货。村内很多商户年纪大,不会使用网络,曹艳红就利用空余时间,帮助他们接单发货,现在全村有3000多斤樱桃通过电商平台卖出。
直播带货,用诚信赢得信任
尽管性格内向,曹艳红却主动学习电商直播,亲自上阵推销樱桃。“刚开始对着屏幕说话特别紧张,总觉得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奇怪。”但她坚持了下来,从“不爱说话”逐渐成长为能娓娓道来家乡故事的“主播”。更重要的是,她带动其他农户一起学习直播,培训新一代“新农人”。
她始终坚持“诚信为先”。有一次,一位河南客户订购100斤樱桃,因高温天气,她特意多发10斤,却仍有一部分损坏。她主动联系客户补发10斤,让对方感动不已。“利益之前是诚信”,曹艳红这样说道,“诚信是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曹艳红说,农业路上有很多“坑”,爬出来就是经验。她赶上了乡村振兴的好时代,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踏实做事、诚信待人,乡村同样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