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18期 >2025-07-11编印

伴着监测警报“蹦野迪” 路边公园成了“K歌房”
别让噪音扰了夏夜的清静
刊发日期:2025-07-1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魏婧 徐英波 莫凡

正值盛夏,白天酷热难耐,人们多选择晚间进行户外活动,不少居民还会在夜里开窗睡觉,随之而来的噪音问题也越发突出。记者探访多处有市民反映噪音扰民的点位,使用分贝测试软件现场进行测量,发现音量均在七八十分贝以上,更有人无视“噪音监测警报”在公园蹦迪。

摆摊营业 收费点歌生意红火

晚上8点半,记者来到丽泽滨水文化公园附近。离北门还有近百米时,尽管车窗紧闭,已经能够听到园内传来高低起伏的卡拉OK声。

公园没有设置围墙,有多条小径可以直接进入。甫一入内,不远处是一座灯火通明的凉亭,一位中年男子正引吭高歌。“今生我们还没有回头……”大功率音箱作用下,尽管男子唱得深情款款,依然令旁边健身步道上的市民,耳朵有些受“折磨”。

凉亭附近,健身步道出现了分岔,市民可以拐至另一个方向。可没走多远,前方的下沉广场又传来更为嘹亮的歌声。这里场地开阔,还有一圈儿座位,人气更旺。树下支着一台卡拉OK大屏幕,变幻的灯光投射在广场地板上,颇有几分歌厅的氛围。广场中央,一位大叔唱得十分动情,不时与观者互动。与之相熟者介绍,此处是收费歌摊,5元钱可以点唱一首,“他今晚已经唱了10首,50块钱了。”

终于演唱完毕,大叔坐到场边与旁人交流心得。“特放松、特解压”,他告诉记者,只要不下雨,自己几乎每晚都会来唱歌。“我们这都是歌友,玩牌喝酒有什么意思,一晚上输赢也得好几百,不如唱唱歌。如果你包场,一晚上就是150块钱。”

记者发现,歌摊的生意还不错,大叔过后,又接连有几位“歌友”上前点歌,一首一首没闲着。通过手机上的分贝测试软件进行测试,此时音量最高值超过100分贝,平均值也超过80分贝。据围观市民称,歌摊从晚上7点多就开始“营业”,能一直唱到10点多。而对公园内的高分贝歌舞声响,附近居民表现出不同态度。有人觉得很热闹,有人则不堪其扰,一位大妈沿着公园外围遛狗,“太吵了,心脏受不了。”即便在公园外几十米处,这些声音依旧清晰可闻。

记者看到,“北京12345”曾于7月1日,对此前有市民投诉该公园噪音扰民问题做出回复,称“丰台分局六里桥派出所安排民警到现场查看,对唱歌群众进行依法告知,并劝阻群众停止扰民行为。”仅过了一周多,类似问题又卷土重来。有市民称,“孩子中高考期间没唱,再就是遇到附近居民投诉,有人来管能停几天,不管了就又出来了。”

蹦迪斗舞 面对劝阻振振有词

晚上7点半,天通苑生态休闲公园内已是一片火热。篮球、羽毛球、健步走……漫漫夏夜,周围居民都爱到家门口的生态公园运动锻炼,挥洒汗水。

从公园西南入口沿步道向北,隔着层层植被,远远便能听见阵阵歌声传来。“旱溪花园”附近,一场露天卡拉OK正在上演。一位黑衣男子拿着话筒忘情演唱,分贝测试软件显示,男子接连唱的七八首歌曲,平均音量为76分贝,最高达到81分贝。这名男子唱完后,一名女子接着上场,她中气十足的声音毫不逊色,最高音量也达到了80分贝。

唱歌只是“前奏”,渐渐地,人群中有几位按捺不住,随着音乐跳了起来。之后的音乐一首比一首动感,“咚咚咚”的声音直震心脏。不多时,另一支广场舞队伍也火热开跳。由于相距较近,音响的声音交叉打扰,两拨人斗起了气,不断调大音量……周围散步市民频频侧目,“真是吵死了!”有路过的老人脸上露出不悦神情,边抱怨着边躲远。

记者探访时,遇到有民警前来劝阻:“隔老远就能听见你们的动静,声音调小点!”一位民警要求,“这是公共场所,不能光顾你们自己开心,让别人不开心……”“声音小了没感觉!”“要想有感觉,去迪厅啊!”“迪厅那不还得要钱嘛。”面对民警劝阻,其中一名男子竟振振有词。

到了晚8点半,公园的“童心游乐场”成为“蹦野迪”的新阵地,这里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曲风也更加劲爆。原本供孩子们活动的场地中央,被身体疯狂摆动的一群成年男女占据,最中间的几名男子还光着膀子,浑身酒气。“嘿、嘿、嘿、嘿!”“一起跳起来!”……有人拿着话筒大声鼓动,一些人还抽着烟,整个游乐场烟雾弥漫,十分呛人。

这些声音,让公园设置的噪音监测器持续闪着耀眼红灯,发出刺耳警报。记者发现,当超过60分贝时,警报就会响起,而屏幕上显示的音量,大多超过90分贝,最高能达到近100分贝。面对这样的警报,蹦得起劲的人们毫不在意。

据周边居民介绍,这样的场景已持续了几个月,让大家不堪其扰。“经常会蹦到夜里十一二点,本来安静的公园,晚上也不敢去了,吵得人头疼!”一位住在附近天通北苑一区的居民不满地说,在家虽然听得声音不大,但音乐很躁,“咚咚咚”的声音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民警、公园的人也多次来劝阻,但消停几天后又一切照旧!希望能升级处罚力度,还大家一个清静的公园!”

大车轰鸣 居民盼装隔音设施

尽管治理成效存在反复,公园噪音还算是有管理部门能够投诉。而一些靠近道路的住宅楼,居民则面对着无所适从的困扰。

“您瞧瞧,每天晚上我们都得遭这个罪……”夜里10点,北清路辅路的路边,王先生指着来往大车向记者抱怨。粗略计算下,5分钟内共有6辆大车经过,每一辆经过时几乎都会发出“轰隆隆”或者“咣当咣当”的噪音,搅拌车和挂车的噪音最为严重。用分贝仪测量发现,有的大车经过时,噪音能达到80多分贝。

王先生家住北清路南侧的北清橡树湾小区,小区内最靠北的1、2、3号楼,是临街的3个楼栋。不仅王先生,多位住在这三栋楼的居民均向记者表示,每天都会受到北清路来往车辆的噪音影响,晚上尤其严重。

记者跟随居民来到室内,在4楼一户人家靠北的卧室,开窗用分贝仪测量。小车经过时,声音在50至60分贝,大车经过时则会达到近70分贝。关上窗后,声音稍减,但大车经过时仍有50分贝左右。而在13楼的另一户人家,打开窗户时听到的噪音比低层还要大,关上窗后的情况与低层差不多。每次大车通过时的“间歇性”噪音,都会给睡觉的居民带来困扰。

“这个时间点,大车经过的频率不是最高的,到了晚上12点、凌晨1点左右,大车会越来越多。”王先生表示,就在小区西北侧马路对面,有一个混凝土工厂,晚上经常会有大车来此拉货卸货,调个头之后,就从北清路南侧辅路一路向东开去,正好在居民楼的“眼皮底下”。更令居民担心的是,目前北清路的主路六车道其实还没开通,开通的只有辅路的四车道。“现在都已经这样,等总共十个车道都开通,车流量得多大?噪音得多大?我们都难以想象。”

混凝土工厂估计很难搬走,大车在楼下来来往往的现实恐怕也无法避免。目前居民能想到的办法,是利用隔音装置来减少噪音影响。让王先生有些疑惑的是,就在北清路的对面,靠北侧的主路上,是建了带有顶棚的隔音棚的,但只有北侧的一侧装了玻璃,南侧是空的。而在北清路的南侧,靠北清橡树湾小区这边,主路上什么隔音装置都没有建。

“北边主路的那个隔音棚,应该是为了路北侧的小区建的,但那个小区现在连人都没住。而我们这边已经住了很多人了,反倒没有隔音棚,太奇怪了!”王先生希望,无论通过什么办法,自己和其他业主遭受的噪音问题能够尽快得到解决,还大家一个宁静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