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163期 >2025-04-22编印

京城最有艺术气息的美育群落出了一道题——
要千方百计留住宋庄的魂与真
刊发日期:2025-04-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2.jpg

树美术馆

本报记者 陈强

宋庄,一个神奇的地方!

从行政归属上,它属于北京通州。但只要您走进这里,就会看到各种各样“中国·宋庄”的牌子。它的确对得起这个称呼——在国际上,早就与法国巴比松、美国东村、德国达豪齐名。

一系列数据更加印证了宋庄的神奇:聚集了7000多位艺术家,3000平方米以上的美术馆、艺术展馆有35家,画廊艺术机构有78家,艺术家工作室超过5000个……说它是京城最有艺术气息的美育群落,一点儿也不为过。

   渊源

宋庄之兴:

形成聚落是偶然也是必然

当记者在北京珐琅艺术博物馆见到馆长熊松涛时,这位扎根宋庄10多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在悠闲地泡茶。尽管采取预约制,但这座展览面积仅有800平方米的博物馆,平均每年仍吸引参观者3000多人次。

成为博物馆之前,这栋房子是熊松涛的工作室。为什么要把工作室改成博物馆?熊松涛说,自己性格有些内向,过去更习惯关起门来搞创作。但随着时代发展,他越来越觉得,手艺人必须主动迎合公众审美。开博物馆,能把好东西展示出来、多跟大家交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如今,在北京搞艺术的人到宋庄聚集,似乎已成一种必然。然而,30多年前,原“圆明园画家村”的几位艺术家组团来到宋庄小堡村,可能仅仅是一种偶然:追求乡村的宁静生活、村里有个熟人、有一栋租金低廉的空房,都可以成为打动他们的原因。

小堡村党总支书记崔大柏说,宋庄与艺术结缘并形成美育群落,是偶然也是必然。2005年以后,随着宋庄艺术家接连登上国际舞台、作品卖出“天价”、名字被圈内人熟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涌进宋庄“淘金”,他们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心情,让乡村快速变成“艺术乌托邦”。

2005年,宋庄镇顺势而为提出“文化造镇”,还举办了首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2公里长的街道上挤满了艺术品交易摊位。3天之内,宋庄所有艺术家都有作品卖出,十几万游客光是购买艺术品就花了几百万美元。盛况还吸引来了外媒记者,他们激动地表示,“发现了中国艺术新大陆!”第二年,国内第一个村级美术馆——宋庄美术馆落成,这是宋庄第一个美育空间。

   特色

宋庄之趣:像寻宝一样探索艺术秘境

在艺术界,宋庄名声在外。然而,很多初次来到宋庄的普通人,或许会感觉这里有点不太好玩。李斌就有这样的感受——参观宋庄艺术家的工作室有时得凭点运气,因为能否参观,完全取决于主人的脾气、当时的心情和是否在家;有的美术馆平时闭馆,只有展览期间才会开放,即便有展览,自己也不一定看得懂那些抽象缥缈的当代艺术作品……

李斌说,当他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几位常年住宋庄的朋友,对方全都哈哈大笑。朋友们说,来宋庄不必在意进博物馆、艺术馆能看到多少名家杰作,经过30多年沉淀,宋庄最迷人的地方恰恰在于,把艺术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节奏慢下来、生活洒脱起来。

再逛宋庄,李斌不再执着于那些名气大的地方,他开始往小堡村里面走,胡同深处有不少充满艺术情调的小店,千店千面,设计和内容都很有个性。这一个个小巧的美育空间,能让外来客像寻宝一样探索艺术秘境。

三昧艺术馆藏身于小堡村最西头的胡同里,门头并不大,红砖装饰出的“十字花”造型挺精致,可以免费参观。里面陈列的画作和其他艺术品既作展览,也可以售卖,价格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且都是“宋庄出品”。

小堡南街的春风在书店,也在“以咖为媒”倡导艺术生活。书店总共有3万多册书,环境清幽,猫咪在书架上打着呼噜。阳光透过大大的落地窗,铺满地板,一缕咖啡香从吧台飘出。这些规模不大的美育空间,正如宋庄的艺术魅力一样,需要细细品味,才知其中迷人之处。

   隐忧

宋庄之困:不少艺术家被迫离开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个宋庄。一个是艺术家眼中的“乌托邦”,一个是游客脑海里的“艺术殿堂”。可采访再深点,似乎又不仅于此。像熊松涛、侯国文这样在圈儿内有名气,能在宋庄把工作室升级成博物馆的艺术家,实际上并不多。采访中,大多数艺术家的普遍心态,用两个字足以概括——担忧。

“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流行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里的这句歌词,愈发成为很多宋庄艺术家脑海中的疑问。房租不断上涨、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让很多艺术家被迫萌生了“离开宋庄”的打算。一位策展人告诉记者,已经有不少名气不大、腰包不鼓、居无定所的艺术家,被迫搬到潮白河对岸的河北廊坊北三县,还有的甚至抹着泪回老家。

通州已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被规划为艺术创意小镇的宋庄,受到空前关注。面对这种变化,几位以“洒脱”著称的宋庄青年艺术家,向记者袒露隐忧,“我们害怕,过度商业化开发会让宋庄越来越像景区,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侵蚀原创艺术的纯粹性。这很可能加速艺术家离开这片原生土壤。”

大家为何这么留恋宋庄?已经在宋庄住了15年、汉语讲得很不错的瑞典艺术家汉森告诉记者,尽管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商业冲击,但对待艺术家,宋庄人始终是一种尊重、热情、包容的心态,这让艺术家感到很温暖。去年,汉森的工作室需要搬家,却一时找不到心仪的地方。他并不想离开宋庄,“我发了个朋友圈,三天时间就有500多人联系我,很快就找到了。所以我常说自己是宋庄人。”他表示,面对这种温情,再桀骜不驯的艺术家也会被打动。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宋庄继续推进“万名艺术家集聚工程”的需求已经变得非常紧迫,如果失去大量艺术家,不仅意味着失去了“原真”,更是失去了艺术创意小镇立足的根基。“没有艺术家,宋庄也就不再是宋庄,多年形成的美育群落,也就没了内核。”北京旅游咨询(宋庄站)工作人员王盼盼对记者说。

   对策

宋庄之变:千方百计留住艺术根脉

宋庄镇党委书记任存高表示,当前宋庄艺术家已呈现“老、中、青”梯度,未来将从“人才规模”和“人才质量”两方面入手,不断发展壮大艺术人才资源,千方百计留住艺术家、艺术魂。

在艺术从业者们看来,留住人的关键是,能否满足各层级艺术家的需求,让艺术产业化链条更完善。近年来,宋庄以此为方向推出多重举措,努力在艺术氛围与商业开发中寻求平衡,为艺术家们消除后顾之忧。

徐宋路北侧,印象街艺术区正改造为艺术商业功能区,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高品质创作空间。为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宋庄保留了区域内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性质,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到镇级公司平台,对宅基地进行统筹、管理、经营,避免艺术家工坊租金上涨过快。

针对当前宋庄艺术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印象街艺术区内正在建设蜂糖美术馆,以及艺术画廊、醍醐音乐会堂、青依艺术酒店等美育空间,为艺术家提供多样化展示和拍卖空间。宋庄还相继成立了艺术促进会、艺术场馆联合会等多个直接服务艺术家、艺术产业发展的民间机构组织。艺术市集、直播带货基地等业态,也都在帮助宋庄艺术家的作品更好流通。

为解决艺术家“多而散”的现状,宋庄还计划引进领军型、殿堂级艺术大师,李可染画院已落户宋庄,引领艺术家向更高层级发展,有效提升宋庄在“艺术圈”内的地位,带动形成更多美育空间在宋庄聚集。

宋庄的神奇,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