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155期 >2025-04-10编印

本报今起推出通州非遗·全景纪录系列报道
一起来爱运河爱通州AI非遗
刊发日期:2025-04-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张群琛)通州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经过最新统计,一共有107项国家、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全国县市级都是极为罕见的。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通州地区的非遗,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自金代建都北京,历经元朝、明朝、清朝三朝,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的经济、文化大动脉,始终发挥着决定命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能,通州作为运河北端的漕运码头,人烟辐辏,万货骈集。先进的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地区,通州作为京门重地和运河码头,荟萃了南北方各地的文化精华,历经千年发展,使通州地区文化遗产无比丰富,特别是非遗,有着典型的运河文化特征,运河号子历史悠久,通州小吃驰名全国,运河龙灯、运河绢人、花丝镶嵌美名传,少林武术、传统体育不一而足。

发掘运河文化,传承通州非遗,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从今天开始,《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将推出“通州非遗·全景纪录”系列报道,以全媒体形式介绍运河上的通州非遗,让我们一起来爱运河、爱通州、爱非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