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西柏坡再出发
本报记者 张群琛 郑实 实习记者 李若晨
初秋的太行山深处,已是一片金黄。75年前,党中央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出发,沿着太行山东麓一路北上,前往北京,开启了“进京赶考”之路。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岁月更迭,如今的西柏坡,已经不再是山沟沟里的穷乡僻壤,而成为了我们重温红色故事、感受革命精神的革命圣地。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二层有一道电报长廊。“我们挑选了毛泽东在西柏坡10个月的时间里,37封级别最高的4A级电报刻在墙上展示。”西柏坡纪念馆宣教部讲解员王璠介绍。“这是毛泽东起草发给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一共三点意见,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兵团,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是最重要的一点,情况紧急,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这封电报在历史上很著名,因为它虽然字数简短,但字字千钧,使前线将领充分把握住战机,66天歼敌达55万余人。”长廊上的电报圈点勾画历历在目,勾勒出那一段战火纷飞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动人史实。
从西柏坡纪念馆步行十分钟,就是中共中央旧址。从1947年5月,刘少奇等同志组成的中央工作委员会抵达西柏坡,到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短短两年,中共中央于此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又在此领导了土地改革,召开了九月会议、七届二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当地有个形象的说法,“‘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发出,进京‘赶考’从这里动身,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毛泽东故居是一座二进制院落,西柏坡纪念馆中有一张毛泽东坐在躺椅上微笑的照片,就拍摄于此处。王璠介绍,拍摄这张照片时,三大战役取得节节胜利,大家前所未有地放松,这样的笑容也是有感而发。
走进第二进院子,这里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卧室。办公室中有一张毛泽东用过的办公桌,在西柏坡的10个月,毛泽东在这张办公桌上起草了408封电报、撰写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文章,同时《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等题词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西柏坡中央大院里,有一处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这是中央军委指挥部旧址。正对大门的是一张巨大的全国地图,一侧的墙上有一张战略地图。王璠说,战略地图会根据当地的情况实时调整。受限于当地的条件,那些围歼的城市就用毛线圈起,并用图钉加固。
指挥部中间有三张桌子,战争时期三张桌子分别是作战、情报和战史资料三个科室,繁忙时这间屋子里有20多人。周恩来曾说:“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就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
西柏坡镇北庄村,是名副其实的团结村。“《团结就是力量》这首革命歌曲,就是从我们这里唱响的。”回村创业青年王亚梅,把她在村里开办的手工坊取名为“团结手工坊”。村民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布鞋并于线上销售,也向游客开放研学体验。
这个手工坊很团结:镇、村帮忙,组织周边村民到手工坊务工;县里建设电商直播助农惠农展销基地,为手工坊等创业主体提供场地。王亚梅也出力,免费培训、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上下齐心,干群协力。北庄村近年来打造农业休闲综合体、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多个产业发展项目,在项目的带动下,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逾2万元。
请问:“赶考”意识过时了吗?
回答:不断强化“赶考”意识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黄相怀
1949年3月,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已成定局,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赶考”典故的由来。由此,“赶考”意识成为我们党巩固政权必须始终萦绕在心的潜意识。
(一)
“决不当李自成”,源自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旋即又逃往西安,最后直至兵败被杀,是进京“赶考失败”的典型案例。由于1644年是中国农历甲申年,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评论文章,主要讲述了李自成失败的经过及原因,供后人借鉴。毛泽东对于这篇文章十分关注,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写信给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实际上,在西柏坡期间,毛泽东关于“胜而不骄”的思考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深刻阐述了“如何取得好成绩”“避免赶考失败”的问题,即革命胜利后如果搞好建设、发展经济、巩固政权,以及如何克服党内骄傲怠惰情绪、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精神等问题。前一个是完成历史使命问题,后一个是搞好自身建设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共产党“赶考”所要始终面对的两大核心问题。
换成新时代的理论话语,“赶考”要想考出好成绩,一是必须有力推进社会革命,不断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二是必须有力推进自我革命,使党永葆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为引领社会革命提供强大政治保证。
(二)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郑重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样的表达,体现了强烈的“赶考”意识。
实际上,强烈的“赶考”意识,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长期执政的思考之中。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强调“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其重大进步意义”,“同时其失败的教训也发人深省”,并专门指出了“明末李自成揭竿而起、严明军纪、剿兵安民,起义军席卷神州、所向披靡、攻占北京。然而,好景不长,起义军进城后骄傲自满,庞大人马在京城里沉迷享乐、军纪松弛。清兵入关后,起义军仓促应战,人心涣散、一击则溃,短短几个月就土崩瓦解。”
新时代以来,正是在强烈的“赶考”意识驱动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同样在强烈的“赶考”意识驱动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
(三)
事实充分证明,新时代我们党“赶考”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赞誉,那么,是否可以就此高枕无忧呢?当然不可以。因为——“赶考”永远在路上,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为什么“巩固政权”比“取得政权”更不容易?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历史的鉴戒充分表明: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谓“有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都是从这个角度论述的。因此,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必须不断强化“赶考”意识,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在这个意义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划和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在于要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有效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同时强调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这深刻彰显了我们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历史主动和历史开拓。
让“赶考”精神代代传下去,这是国庆最深刻的政治内涵之一。
策划统筹:姜煜
采访协调:陈冬菊 金可
参考书目:《大国之兴》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记者采访团队:张群琛 郑实 李若晨
赵鹏 池阳 王超
曲经纬 王倚剑 张杨 谢佳航
关一文 冯维静 郭祎彤
理论选题团队:黄漠 陈节松 张钊齐
本期摄影:朱旭东 李若晨
历史照片由西柏坡纪念馆提供
责任编辑:黄漠
版面设计:王晴
地图绘制:沙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