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养老总第999期 >2024-08-23编印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里有群
银龄红马甲
刊发日期:2024-08-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_20240814185036.jpg

微信图片_20240814185134.jpg

铺底.jpg

梁宇正在讲解 (2).jpg

IMG_20240814_161225_2.jpg

本报记者 张群琛 实习记者 李若晨

热爱博物馆的方式有很多。新展览亮相第一时间去参观是一种;尽可能多地收集博物馆图章是一种;穿上志愿者工作服,成为博物馆的一份子,见证这所博物馆的成长又是一种。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就有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指引,回答疑问,还能讲解展品历史。他们从工作岗位退休后又在博物馆里找到了热爱的事情。

讲解引导“一肩扛”

“参观基本陈列从共享大厅上扶梯,穿过走廊就是;参观三星堆的游客从共享大厅一层的大门到水街,然后进入主楼一层排队。”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入口,身穿红马甲、佩戴麦克风的志愿者刘金兰正在引导游客。时值暑期,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成为北京旅游的热门,每天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再加上三星堆大展的加持,博物馆更创下了单日游客3.3万人次的新高。

“从早上10点开门,到晚上7点游客停止入场,只要站在入口,嘴根本停不下来。虽然每个志愿者的引导工作是一小时,但是其他志愿者来交班时如果碰上人多,上一班的志愿者也走不开。”刘金兰正说着话,三名游客向她走来。“您是想去三星堆展览吧?从前面这个门出去,穿过水街,走进主楼一层就是了。”刘金兰说,暑期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几乎都是奔着三星堆去的,志愿者及时引导不仅方便游客尽快找到展馆,也避免了在入口处造成人员拥挤。

刘金兰依旧在入口处忙碌,志愿者梁宇已经带着游客开始参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1153年,金代的海陵王完颜亮从上京迁都到燕京,上京是今天的黑龙江哈尔滨阿城,燕京也就是北京,到现在正好是871年。我们刚才在门口已经说了,北京是70万年的人居史,3000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展板前,围着二十余名游客,梁宇站在正中间为大家讲解北京的建都史。梁宇的讲解风格被称为“学术型”,精准的年代数字串联起丰富内容,让游客觉得既专业又收获满满。

梁宇和刘金兰都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首批志愿者之一。去年12月,刚刚退休的梁宇从“首都博物馆”公众号上看到志愿者招聘的信息便报了名。“面试时主要问了两方面,一个是为什么要做志愿者,一个是时间是否充裕。”梁宇回忆道。参与面试的400多人里,共有100多人成功录取,其中包括讲解志愿者与开放服务志愿者,还有不少人因为时间原因成为志愿者后备力量。

刚开始大家都从事开放服务,也就是站在一层大厅,在来往游客间引导秩序、解答问题,处理各种突发应急情况。“最近天特别热,前几天有个老人中暑了,我们就赶紧帮人家叫车。还有丢孩子的,小朋友跑到其他馆了,我们就拿着对讲机挨个楼层地找。”梁宇道。人流拥挤、孩子打架、老人出行不便……开放服务志愿者每天都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丰富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在处理这些繁杂事项时,游刃有余。

后来,这100多位志愿者中有20余位成为讲解志愿者。目前,馆内每天有四场讲解,由讲解志愿者在群里根据空闲时间自愿报名。“负责人每周会发下一周的讲解安排,每次发出来都秒没,大家都特别踊跃。”志愿者张梅说。

从“不知道”到“问不倒”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共享大厅一层的角落里就是志愿者之家,这里是志愿者休息的地方。记者到来时,刘金兰正在翻看《刘秉忠与忽必烈》。“过两天就有我的讲解班,补习一下关于元代大运河与北京的历史,到时候在第四展厅的讲解可以更丰富些。”

今年5月,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已经挑选的160余名志愿者中选拔讲解志愿者,增加更多公益讲解场次,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刘金兰来了兴致。

“退休前我是语文老师,讲解的场面肯定不怵。而且我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就是为了讲解来的。”刘金兰说,当时有60人报名讲解志愿者,两周培训后再经严格考核,才能“上岗”。

“两周培训时,先由馆内讲解员讲,又请专家讲,我都全程录音。馆里有一份讲解提纲,但细节内容还需要自查资料丰富。”刘金兰回忆说,考试当天她与其他志愿者逐个登场,讲解博物馆基本陈列,最终20余位志愿者成为讲解志愿者。

每位志愿者都有自己的风格,作为语文老师的刘金兰喜欢讲故事。清乾隆外粉彩内青花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明星”文物之一。讲解时,刘金兰除了介绍制瓷匠人高超的手艺外,也会着重介绍这件文物回归祖国的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将这件国宝掳走。直到2000年,这件文物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现身,我国不惜重金将这件国宝带回。其实六方套瓶是一对,我们也希望看到两件文物最终合二为一。”

如果说刘金兰用故事将参观者牢牢吸引,那么梁宇除了是“学术派”,还善于在讲解中留悬念,充分调动参观者的好奇心。“基本陈列共有四个展厅,到最后一个展厅介绍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变化时,因为体力和注意力下降,有些观众就兴致不高了。”梁宇说,为了继续勾起参观者的好奇心,在介绍第4展厅的镇水兽时,她会留个悬念,“镇水兽在运河流经的城市很常见,也是运河的标志。大家记住这一点。”到了后面展厅,梁宇介绍“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时续上了刚才的“扣子”。“这件物品有两个需要关注的点。其一是贯穿其中的船桨,说明当时运河上大小船只非常多,而这个船桨就是当时运河漕船的象征之一,也说明了劳动者才是运河的主人公;其二是上面的镇水兽装饰,说明镇水兽也是运河的重要标志,寄托了依水而生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与讲解工作三个月了,刘金兰、梁宇等志愿者都有不同的收获。刘金兰就是通州人,她坦言自己原来对于运河文化了解不多。成为讲解志愿者后,她家里关于运河历史的书籍越来越多,如果碰到电视播放大运河纪录片,她也会放下手中的事情专心观看。“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很享受。身边朋友都说我是运河历史的‘问不倒’,其实还差得远,得继续学习。”

“星守计划”护航者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首批志愿者招聘最初是为了“星守计划”。这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发起的家庭志愿特别行动,取自“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由10-15岁的中小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博物馆内完成志愿行动,守护、传播大运河文化。首期“星守计划”于今年1月30日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开展近十期,由志愿者服务队负责辅助孩子们开展志愿活动。

“刚开始孩子们主要做秩序引领这种开放服务,然后逐步升级,5月博物馆月时开始让他们回答游客问题,7月又开始接触讲解工作。我们这些志愿者会辅助孩子们分展位、分展点地介绍一些明星文物。8月我们刚评出了一些优秀的小志愿者,以后也想让他们参与全程讲解。”刘金兰说。

“志愿者之家”的照片墙上展示了寒假孩子们做志愿服务的场景。来自全国37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与家长一起身披志愿者饰带,手持大小标识牌,引导观众有序参观,维护展厅秩序。

自“星守计划”启动以来,刘金兰亲眼见证了不少孩子的变化。“有些孩子刚开始比较腼腆、内向,但到后面越来越开朗。家长的反应也很热烈,我们现在一发招募启事,名额立马就没。”

在陪伴孩子与讲解引导中,大运河博物馆的志愿者也在自我成长。语文老师刘金兰讲了一辈子课,最爱的就是讲课,来做志愿者,让爱学习、爱看书的她找到了新寄托。

梁宇此前从未接触过志愿工作,抱着“发挥余热”的想法,她在机缘巧合之下报了名。“一开始以为志愿服务就是引导,其实这更是一个激励自己继续学习的机会。”

家住西城区的志愿者张梅成为志愿者与“热爱”不可分割。即便每次来馆里单程通勤要一个多小时,她仍积极报名。“真喜欢讲解,不仅结识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也让我更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