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游客在体验恐龙化石拼图。记者 李如意/摄
本报记者 李如意
知来处,明去处。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件件文物将抽象模糊的历史变得具体生动……今年暑期,持续高涨的“文博热”成为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京津冀多家博物馆推出特色展览、特色活动,吸引公众“打卡”,亲子游、研学游进一步带动了京津冀地区的“博物馆热”。观众在避暑纳凉的同时,还能在“行走的课堂”中享受一场知识盛宴。
到博物馆感受长城历史文化
今年是“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四十周年。首都博物馆《薪火相传 共砺国魂——“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四十周年专题展》开展以来,展览热度不减,观众纷纷到此追忆自己与长城的故事,抒发爱国情怀。
京津冀长城资源丰富,保定的乌龙沟长城、紫荆关长城、倒马关长城在当年构筑起北京防御的南部屏障。暑期,保定市博物馆的《太行龙脊——保定长城历史文化展》也在火热展出。
保定长城纵横250余公里,如苍龙盘亘于太行山脊。它缘山而建,就地取材,因势起伏,连缀一体。保定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展览充分吸纳了近年来保定中山长城、燕南长城、明长城防御体系、长城资源调查等最新研究成果,对保定境内长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集中展示,共展出文物182件(套)、历史图片60余张,推出10余个艺术品创作、场景复原、多媒体视频、沉浸式体验等项目,从历史长城、英雄长城和人文长城等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保定长城的壮美景色和文化内涵。
展厅内一幅“八路军收复长城要隘紫荆关”的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背后代表了在保定的长城上发生的一系列红色故事。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保定阜平创建。根据地军民凭借长城及天险,进可攻、退可守,在长城沿线筑起了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
近年来,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保定激活长城沿线各类资源要素,开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古老的长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到中国古动物馆置身“恐龙世界”
“看,这就是董氏中华猛龙标本。”“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为什么灭绝了呢?”
7月底,来自北京的六年级学生王文雅跟随讲解员,到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研学,“在这里我们和各种古生物化石近距离接触,学到了很多知识,化石修复活动也很有趣。”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是亚洲规模最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今年暑假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该馆迎来了参观高峰,来自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的学生和家长到保定开启研学之旅。
走进馆内,犹如进入时光隧道,通向了亿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在“恐龙帝国”展区,工作人员运用化石骨架模型复原出“恐龙军团”。一群翼龙化石模型悬挂在空中“俯视”地面,体长超过35米的中加马门溪龙站立在展厅中心“傲视群雄”,还有中华猛龙、许氏禄丰龙等,参观者身临其境,顿感个体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该馆还推出了以恐龙化石为蓝本的特色拼图,小观众可以动手操作,拼接恐龙化石模型。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副馆长赵祺介绍,除常规展外,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还推出了“寻龙在野—中国恐龙百年科考展”特展,将野外场景搬进展厅,同时运用当代装置艺术、MR混合现实技术,通过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科技、虚拟与现实的碰撞结合,为游客奉上一场沉浸式恐龙科普盛宴。
到天津美术馆体验“雪域清凉”
2024年是布达拉宫申遗成功30周年。7月20日,天津美术馆推出了“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为炎炎夏日注入一抹雪域清凉。
该展览全面展示了布达拉宫建筑、唐卡、造像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我国在布达拉宫的修缮保护工作中持续做出的积极探索,分为“千年巍峨”“万象其中”“天路神工”三个部分,展出87套共149件精美文物。第一部分“千年巍峨”,展示了布达拉宫千年营建史和建筑特色;第二部分“万象其中”,展示了布达拉宫代表性的唐卡、造像等艺术文物和生活用具,这个部分也是文物最集中、最精美的部分;第三部分“天路神工”,展示了布达拉宫两期维修等遗产保护内容。
配合展览,天津美术馆还推出“雪域奇珍”系列体验活动,介绍非遗酥油花、八吉祥纹样、油画雪山、藏戏面具等相关知识和绘制、制作技巧,让观众深切体验“雪域奇珍”的魅力。同时,50名志愿者组成“雪域使者”讲解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记者了解到,为应对“博物馆热”、满足观众晚间参观需求,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发布延时闭馆公告,自7月12日至8月31日,每周五、周六由16:30闭馆延至18:30闭馆。更多观众可走进文博场馆体验“博物馆奇妙夜”。
相关新闻:
京城博物馆推出特色文化活动
邀观众共赴七夕浪漫之约
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七夕乞巧,赏非遗技艺,体验指尖“生花”……8月10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北京地区多家博物馆将推出特色文化活动,邀观众赴一场浪漫之约。
七夕节当天,首都博物馆准备了“指尖上的芬芳”体验活动,邀请情侣、夫妻体验花丝镶嵌技艺,将万千情思凝结于指尖,到博物馆来一场特别的约会。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女红坊和木工坊开课,非遗技艺传承人将现场秀技艺,为观众讲述七夕节的来历。观众可以体验刺绣手作,制作一枚个性书签;还可以体验切割、打磨、雕刻等木工工艺,制作一对创意耳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祈福许愿、乞求巧艺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10日,北京民俗博物馆将开放月老殿,现场还将复原古时拜织女的场景,观众可以佩戴红线,体验浪漫习俗。观众还可以参与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摆乞巧图等“赛巧”活动,体验制作乞巧果,享受节日的甜蜜。中国园林博物馆将举办七夕“读园”文化活动,邀请观众参与七夕“晒书会”,品读园林经典书籍,体验“盘花扣”非遗技艺。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了“立秋·七夕”主题系列夜场活动,从7日至10日每天的18时30分至21时,观众可以到展厅听公益讲解,逛非遗市集,到露台赏夜景。10日晚,该馆还将推出剪纸和苏绣两项特色非遗手工艺体验活动,情侣观众可免费领取材料包,学习制作寓意美好的“喜”字纹样剪纸,或体验制作“柿柿如意”“喜相逢”等主题纹样的刺绣团扇。
科普场馆也推出相关文化体验活动。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观众可以在科普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七夕节的相关知识和民间传说,完成一幅七夕主题剪纸,为亲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北京汽车博物馆为亲子家庭准备了“五谷为墨 巧手绘车”主题活动,请观众以五谷杂粮为制作材料,巧手拼贴创作图画,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