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成功十年特刊总第976期 >2024-07-23编印

船过扬州香两岸
刊发日期:2024-07-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打开扬州地图便会发现,扬州的水系如毛细血管般铺开,湖连河、河汇江,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的29.35%,大运河纵贯南北。

京杭大运河等7条河流,以及由其分割而成的8座岛屿,在扬州东部形成了“七河八岛”51.5平方公里的生态奇观。向西,瘦西湖美轮美奂、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向东,江都水利枢纽尽收眼底;向南,滚滚长江触目可及;向北,邵伯湖、高邮湖烟波浩渺。

路县故城文物与一颗牙的故事

在三湾风景区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经成为参观者们了解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不二之选。

这座形如巨舟的博物馆,馆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而人们惊喜地发现,北京城市副中心路县故城遗址出土的四件文物,位于展厅的醒目位置。

“这支来自北京通州的陶壶,上半部分像香炉,下半部分像一只陶盅。整个文物体形硕大,呈现明显的北方器物特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文化研究部负责人刘勤详细向我们介绍起这些来自我们家乡的文物。

“这件东汉时期的彩陶魁也出土于路县故城遗址,是当时百姓生活的见证。”刘勤说,从周朝到晋代,魁都是使用较广泛的一种饮食器皿,主要用来盛放汤羹。民间使用的魁大多是木制的,中上等阶层的人使用的多以金、玉、铜或漆制造。

展馆中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墓中出土的文物。公元618年,50岁的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的遗体几经改葬,最终与萧皇后葬在一处。他的埋葬地点一直是谜。直到2013年,扬州的一处房地产建设工地中,这个谜团才最终解开。

“在隋炀帝墓中,我们发现他佩戴的十三环蹀(音同蝶)躞(音同谢)金玉带、萧皇后的钿钗礼冠等重器,然而最吸引观众的却是一颗牙。”刘勤说,“这是一颗蛀牙,根据牙齿的磨损程度可以判断它属于一位50岁左右的男性,另外根据墓中的隋炀帝墓志记载,我们推测这颗牙齿是隋炀帝的。”

就在隋炀帝的牙齿旁边,展出的是与其合葬的萧皇后的钿钗礼冠复制品。刘勤说,“这件礼冠的整体是由十字交叉的两道梁以及三道箍组合而成,上面插了13棵花树。按照礼制,皇后的冠上应该是12棵花树,这体现了隋炀帝非常喜欢她,给了萧皇后很高的礼遇。”

瘦西湖的水来自大运河

“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扬州瘦。”瘦西湖不仅是扬州的著名景点,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遗产点。炎热的夏季,瘦西湖上荷花竞相绽放,两岸绿柳繁茂,遇上小雨,搭配着湖面蒸腾的水汽,正是一番烟雨江南的意境。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美丽的瘦西湖曾经是扬州引大运河水修建的护城河,原名为保障湖,又叫炮山河。明清时期,两岸出现了一些园林景观。清朝初期,扬州词人吴起在《扬州倡导词序》中写下“城北有水通平山塘,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瘦西湖”之名第一次出现。

漫步在瘦西湖,两岸各具特色的建筑一定不能错过,这些都是运河留下的遗存。从瘦西湖西门进入,很快就来到熙春台。飞檐斗拱、端庄大气,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风格建筑,与粉墙黛瓦、清新典雅的南方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相传熙春台是扬州盐商为清朝皇帝祝寿的地方。而且熙春台的二层还有一扇“天下第一窗”。推开窗子向东望去,瘦西湖主河道、扬州标志五亭桥、瘦西湖白塔一览无余。

从时间来看,瘦西湖两岸的建筑既有欧阳修修建的平山堂,也有民国时期当地富商的会所;而从建筑风格来看,瘦西湖两岸更是汇集了徽派、藏传佛教、北方官式等诸多风格。到了宋代,瘦西湖就从护城河变成了运河河道,直到清末。两岸的建筑就是当时文化交流的结果。

说起整个瘦西湖中最有名的园子,当属公园的制高点——小金山。据说,当年还是扬州太守的苏轼与镇江金山寺的住持佛印对弈,两人相约如果苏轼赢了,金山归扬州,反之苏轼的腰带归镇江,结果苏轼输了,这才有了如今金山寺的镇寺之宝玉腰带。到了清代,扬州和镇江的僧人又开始辩论,依旧用金山为赌注,这次扬州的僧人赢了,于是才有了瘦西湖中的小金山。

同时,小金山门口的石狮子也足够特别。这是一对400多岁的明代石狮,与表情威严的石狮不同,它们面挂笑容,憨态可掬。工作人员说:“漕运鼎盛时期,扬州的盐商等商人很多,商人讲究个和气生财,所以这种‘笑狮子’在扬州逐渐流行。如今在扬州也基本见不到面相威严的石狮,这是扬州运河文化独有的遗产,也代表了扬州笑迎八方宾客。”

运河文化造就早茶文化

清晨的扬州,老城区车水马龙,行道旁一排排泡桐为早起的人们庇荫。若要问为何早起,老扬州人多半会告诉你:去吃早茶。

扬州早茶由来已久,对于本地市民而言,踏入得胜桥的老字号富春茶社,喝一杯茶香四溢的魁龙珠,咬一口美味鲜香的三丁包,就足以唤醒一整天的活力。

“我们富春的茶名为魁龙珠,它的产生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扬州富春饮服集团总经理徐颖宏介绍,“扬州人喜好下象棋,对弈时以茶饮相伴,运河南端的龙井茶汤色清新,味道雅致但后劲不足,棋局未半茶味先散。安徽魁针香味浓郁,久泡不散,将其与龙井混搭,广受好评。”

彼时,富春茶社还是花局,于是富春人便将当地的珠兰花茶与魁针、龙井一同拼配,集龙井之色、珠兰之香、魁针之味于一体的魁龙珠由此诞生,开创了扬州拼配茶的一代传奇。“水也有讲究,最地道的魁龙珠必须使用清晨时分运河中段的水来冲泡,这样才能达到‘一壶水煮三省茶’的最佳状态。”徐颖宏说。

除了茶,富春最知名的当属面点。过去南方不产小麦,没有吃面食的习惯,运河水沟通南北方,扬州作为运河上最重要的码头城市之一,南北饮食在这里相遇并彼此融合,翡翠烧卖应运而生。

它的内馅由当地俗称“大头矮”的青菜菜心制成,制作时要将菜心用刀剁成泥,这样才能有丝滑绵密的口感。“翡翠烧卖由来已久,根据今天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我们推出了具有时令特色的新馅料,比如夏季使用冬瓜、海鲜,清爽祛湿,秋季使用茼蒿,清火降热。”富春茶社白案主厨叶千金拿起一颗烧卖,说道,“同时,富春还照顾不同客人的偏好推出咸口馅料,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余地,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老手艺的精妙。”

除了翡翠烧卖,三丁包也是最受食客喜爱的点心之一。“扬州人爱吃鸡汤面,鸡肉煮完就被废弃了,因为生意太好,被废弃的鸡肉太多,当时的厨师就把鸡肉切成丁,再加入五花肉和江南人爱吃的笋,三丁包从此一炮打响,供不应求。”徐颖宏说,扬州作为运河重镇,富商多,对饮食要求高,于是又在三丁包的基础上加入了虾肉丁和海参丁制成五丁包,“新鲜的虾和海参在当时极为难得,只有扬州这个级别的运河城市才能见到。”

煮干丝是淮扬名菜,由九丝汤演化而来。“顾名思义,九丝汤就是由包括豆腐干丝、香菇丝、海参丝、火腿丝在内的九种食材制作而成,但是成本太高,老百姓吃不起。”徐颖宏继续说,“五丁包是加法,煮干丝则是减法。码头人民调整比例,将豆腐干丝作为主料,形成了煮干丝,再到后来为了追求效率,便有了烫干丝。”烫干丝烹调简单,真正考验的是厨师的刀工,一块方干甚至可以切出26片之多。

淮扬菜精湛的刀工也离不开运河的滋养。运河往来繁忙,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在扬州码头附近谋生,当地厨师与手工业匠人交流,吸纳漆器、玉雕、剪纸、盆景等技艺的优点,将其融入菜品,赋予了淮扬菜丰富而独特的造型。

时至今日,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一饮一啖皆是世界级“非遗”。茶社的师傅们除了保持、传承好老手艺,更创新地加入了芝士、冰皮等新食材,老传统与新时代彼此融合,交织出当今的运河珍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