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如火如荼。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张群琛
记者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集中采访活动中了解到,副中心三大特色小镇之一的宋庄艺术小镇正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又一批艺术大师工作室进驻宋庄;而在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力争今年底主体结构基本完工。
前卫艺术展吸引游客驻足
坐落在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环岛北侧的树美术馆是艺术小镇的地标之一,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美术馆之一。如今这里正在举办名为“纪念品橱窗”的展览,展览涵盖了绘画、雕塑、插画设计等艺术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艺术家大部分都有在马里兰艺术学院求学的经历,而这些艺术作品也为艺术小镇增添了不少国际气息。
展览中有一尊用樟木、鸵鸟骨头等材料制成的艺术作品。这件艺术品的元素非常混搭,其上方的材料采用了樟木,样式很像农村拉货的独轮车,但是艺术家又用宇宙飞船元素进行搭配;而在艺术品的下方,艺术家用几根鸵鸟的大腿骨将整个艺术作品支撑起来。树美术馆执行馆长张壹介绍:“如果古人能造出宇宙飞船是什么样子?这位艺术家就用自己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他即在作品中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又采用樟木、鸵鸟骨等材料保持作品的复古感。”
除了这种比较前卫的艺术,该展览中展出的插画作品也让不少观众驻足观看。策展人黎佳仪介绍,插画圈颇有名气的中国新生代插画师丰风的作品《珠穆朗玛》也来参展了。还有些年轻艺术家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印在柔软的面料上,用雕塑的手法塑造作品。“宋庄有很多艺术创作资源,包括打印、木工、雕塑等艺术支持产业,可以让艺术家快速实现多元展览。”黎佳仪说。
“马里兰艺术学院建校于1826年,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艺术院校。此次很多展品也融入了他们的记忆,也反映了他们的创作经历及个人成长。”张壹说,近年来,留学生归国后投身于艺术与设计领域,借助海外学习的多元文化观念与交流经历,不断地引入新的文化视角与形式。展览落地通州宋庄,将带来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视野。
艺术小镇丰富副中心旅游多样性
通州北部的宋庄镇与艺术已经结缘30年了。宋庄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肖海玲介绍,1994年以方力钧、栗宪庭为代表的先驱艺术家走进宋庄,自此种下了自由艺术的种子。目前以小堡画家村为核心的小堡艺术区,集聚艺术家达7000人。目前,宋庄艺术家“老、中、青”梯度完善,促进非遗、传统水墨画、新国潮等艺术技艺接续传承。
而在专业水平方面,目前宋庄拥有中美协、中书协会员约2000人,获得国际奖项约410人,获得中、高级职称40人,其中不乏刘恒甫、莫晓松、唐辉、赵建成等知名艺术家;李可染画院、中国书画文化发展促进会成功落户,未来持续引进领军型、殿堂级艺术大师,当代工笔画大师何家英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学会即将入驻,构建多元艺术创作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此外,艺术格局交融碰撞,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交相辉映,美术、书法、雕塑、音乐、陶瓷、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元素均有不同程度聚集。
宋庄镇紧邻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也在用自身优势丰富城市副中心旅游的多样性。艺术与展览是宋庄的招牌,目前宋庄镇现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美术馆和艺术展馆35家,画廊艺术机构78家,艺术家工作室5000个,艺术类企业2600余家。荣宝斋画院、树美术馆、上上美术馆、宋庄美术馆享誉中外,北京祥体育博物馆、声音博物馆、北京珐琅艺术博物馆被列为北京市类博物馆培育试点单位。未来,将尽快建成旗舰美术馆、巴林石博物馆、元亨利红木博物馆,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艺术场馆体系。
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宋庄镇作为北京市东部水源保护地,汇集温榆河、潮白河、运潮减河等河流共40余条,北部规划温潮减河,形成四河环绕的优美环境。自然环境恬静幽谧,现有宋庄文化公园等休闲公园10余处,华北最大的东郊森林公园有4万亩坐落在宋庄,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5%,随着六环高线公园加快建设,进一步增补绿色空间,打造富有生机的副中心后花园。
城市副中心枢纽工程主体结构完工九成
作为城市副中心重点工程,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已全面进入攻坚期、决战决胜期。京投枢纽公司立足实现副中心站枢纽工程2024年底主体结构基本完工的目标,全力推进主体结构、二次结构砌装、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装饰等施工,同时抓紧推进京帆屋盖、市政配套等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工程主体结构完成90%、装饰装修完成10%;“京帆”屋盖施工正安全有序推进,第一片京帆已融入天际线。
新质生产力是超大工程顺利推进的重要手段。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坚持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用新质生产力打造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样板,积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与产业氛围,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企业集群,打造“站城融合”高端品牌,创造了十余项“第一”和“首次”。
比如,首次开展地下枢纽大空间消防策略研究并制定规范标准,创新提升地下空间品质;国内第一个实现站城人防一体、资源共享的人防工程体系;在国内首次提出超大型复合地下空间洪涝兼顾防控体系;率先提出保障运营安全的大型综合枢纽突发大客流疏解应急预案;全国大型交通枢纽项目中率先在铁路场站上方进行综合开发;国内第一个融合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城市航站楼、码头、综合开发等功能;国内第一个将传统工程管理、传统基建融入到信息化、数字化平台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示范及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国内首次创新性开展声、光、热、风耦合技术研究,创新性地探索系统化、整体化、人性化、绿色化的综合环境优化措施及枢纽地下空间环境提升;国内第一次开展了环保升级理念下的综合开发规划设计研究,利用综合减振技术保证了地块建设品质和建筑质量;国内第一次基于“站城融合”体系的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创新,将自然光引入地下枢纽站台实现地下车站地面化;北京第一次采用较大范围内的建筑退线区域与市政人行道共享设置和最大限度缩小道路交叉口抹角的措施,营造了极具人文情怀的步行友好型地面街道空间系统,最大限度激发人文交流意愿。
按计划,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将于2024年12月底实现主体结构基本完工、2025年随京唐城际车站开通等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