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915期 >2024-04-25编印

京津冀三地人大联动开展执法检查巡查
携手监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刊发日期:2024-04-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高枝)按照2024年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工作方案和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工作计划,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将对《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贯彻实施情况开展协同监督。在完成对各自区域的实地检查后,三地人大将于8月至10月协同开展执法检查。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立法先行,监督保障。《决定》于2023年1月1日在京津冀三地同步实施。根据《决定》,三省市人大常委会要建立监督协作机制,联动开展执法检查、视察、专题调研等活动。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本次执法检查组将分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四个专题检查小组,通过专题培训、书面检查、本地实地检查与座谈、京津冀交流研讨、京津冀协同检查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决定》实施情况,并就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讨。本市实地检查将于4月下旬至6月开展,三地协同的执法检查将于8月至10月中旬开展,执法检查报告将于11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经过多年努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状况正持续改善,大运河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介绍,截至目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已累计安排了80余个重点项目,特别是在创新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提升文化功能、完善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万寿寺腾退保护修缮、八里桥腾退保护、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5A级创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游船通航、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全面建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正在从建设为主进入到更加注重文化内涵挖掘的新阶段。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以“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原则。目前已攻坚完成白浮泉遗址腾退,大运河源头重现“龙泉漱玉”历史景观。为加强大运河文化系统性研究阐释,本市已会同大运河沿线7省市合力编纂《大运河文化辞典》,这是第一部完整展示大运河文化的大型辞书,目前北京卷已经出版,京外7省市分卷即将出版。同时,自2017年起,本市对大运河重点河段开展水质监测,近两年对大运河北京段河道先后补水5亿立方米,有效改善水系资源条件,保障北运河顺利通航。本市东部地区首个5A级景区——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也于近期正式揭牌,彰显了大运河生态和文化价值。

下一步,本市将继续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二期、白浮泉遗址环境整治等工程。持续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运河水质,加快推进通惠河(通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围绕美丽运河、魅力运河,集中策划一批运河游精品路线,擦亮大运河文化旅游金字招牌。依托大运河沿岸产业、绿色空间,积极承接国际交流活动和特色展览,引进培育更多与大运河文化功能相匹配的节日赛事,不断提升大运河文化影响力。同时,将在文化内涵挖掘、文旅融合发展、河流水系共治等方面,加强与沿线区域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