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奇茹
从代步工具到移动智能空间,人们对汽车的想象与期待正随着技术进步变迁升级。不断提升核心科技能力的北京企业,也正奋力投身这场时代浪潮。在宣布投身造车3年后,小米汽车正式赴约。昨晚,小米汽车SU7亮相。
“小米要经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为中国汽车产业全面崛起而奋斗。”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说。
造车势力迎新“军”
“上市4分钟,‘大定’破万台啦。”举着同事递过来的后台数据,雷军在发布会后向记者展示道。半个小时前,他刚刚在舞台上交出了小米造车3年来的第一份成绩单。
大定,是指交5000元定金。吸引购车人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雷军的描述——“这个时代的梦想之车必须要有最先进的智能科技和最出色的驾驶质感。我们希望造一台50万以内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的轿车,造一台高品质的车。”
“跟手跟脚、一踩就有”的操控感,全国都能开的高速领航、上车后无需进行任何操作就能自动完成“手(手机)车互联”的智能座舱、车身两侧只需要有5厘米空间就能完成的极窄代客泊车……“选智能电动车本质上就是选智能科技的实力,这是大家对小米、对新能源车真正的期待。”在雷军看来,“智驾+智舱+生态”将会成为小米汽车参与竞争的技术制高点,他也在现场展示了小米汽车的部分智能体验。
从手机行业“跨界”到汽车领域的雷军也分享了一路走来的艰辛。“造车3年来,我感觉造车真难,难到连我都没想到,难到连苹果这样的巨头都放弃了。”他感慨道,如果没有北京市的支持,想要在3年内把环环相扣的造车工作完成是不可思议的。
押注智能化“决胜点”
当前的汽车行业,国际同行珠玉在前,国内同行英才济济,小米造车的关键优势在何处?
“智能是汽车的灵魂,智能化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决胜点”。面对这个问题,雷军给出的答案是,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已偃旗息鼓,开始进入智能化比拼的“下半场”,而这正是小米作为科技公司的优势,例如其在消费电子、操作系统、芯片、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大幅度领先于传统车厂。
除了智能科技“老本行”,小米也在材料、装备等制造行业“硬骨头”上下足了功夫。“一体化大压铸技术”是小米汽车的五大核心自研技术之一。它是通过巨型大吨位压铸机,将车身单独、分散的零部件“多合一”进行集成化生产的工艺。采用这种技术生产车身,生产效率高、零件坚固可靠,是目前汽车行业新技术应用中的“明珠”。而小米目前是全球唯二、国内唯一的同时拥有自研免热处理合金材料、自研大压铸岛集群的车企。
“一辆车的生命周期很长,只有下决心自研,才能真正做好迭代升级。”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做好汽车,雷军现场展示了几个最新数据:小米在2023年研发投入191亿元,汽车等创新业务投入67亿元;2024年预计研发投入更是要达到240亿元。
20年“马拉松”力争全球前五
创业“老兵”雷军在科技圈早已是风云人物。但无论昔日有着怎样的光环,激烈的市场丛林竞争,是每个企业家、创业者再次上路时都需直面的考验。“小米要造车,肯定要和全球最好的车商比,如果连比都不敢比,那肯定做不好。”雷军说,他将小米SU7的目标初步定为“纯电豪华轿车的前三”。而放眼未来,他还有个更大的目标:用15到20年的时间,将小米打造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这是一场马拉松,比的是耐力、比的是后劲,我们更重视核心技术的积累。”雷军说。
对于雷军和小米的目标,多位业界资深从业者持乐观看好的态度。
“小米汽车最大的竞争力在于其庞大的现金流、强大的研发能力、互联网思维和品牌。”亚仕龙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小稚说。她同时提醒,制造汽车这种比手机复杂几百倍的工业产品对小米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汽车供应链比手机、家电复杂得多,如何提高对关键零部件的掌控力,将是小米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