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新闻总第623期 >2023-03-06编印

委员“把脉”建言新经济新业态 破解“成长的烦恼”
刊发日期:2023-03-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武红利

近年来,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势如破竹,在稳就业、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网络主播偷税漏税、短视频内容错字怪字频出等乱象也随之而来。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把脉”建言新经济新业态,为破解“成长的烦恼”献良策。

郭媛媛委员:制定直播行业职业认证制度

“网络直播已经发展成为全新营销商业模式,有‘全员入场’之势。”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认为,部分当红主播逃税漏税、直播内容良莠不齐等暴露出主播行业缺乏规范等问题,应制定职业认证制度,建立直播行业的统一准入门槛。

郭媛媛援引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占网民整体的68.1%。她介绍,近年来各部门相继出台法律法规,对直播账号直播打赏服务、直播带货管理等作出规定,但作为新兴职业,网络主播还缺乏制度化、体系化、专业化的教育认证系统和管理规范制度。

“要给网络主播职业一个准确的定义、分类和标准。”郭媛媛建议,制定职业认证制度,实行职业准入注册制,加强主播职业规范化管理。按照直播主体属性、运营内容、粉丝数量、直播热度等要素,实行分级管理,并依法依规对主播违法违规现象,及时予以警示、警告,并采取相关措施。

郭媛媛认为,应加强对主播语言行为的规范性引导,进一步明确主播法律边界及责任,强化对主播网络实名制注册账号管理。建立、完善监管体系,明确主播纳税责任与义务的同时,细化主播偷税漏税行为惩罚措施。采取直播平台向政府监管机构和部门负责制度,更好发挥直播平台作用。

安庭委员:健全短视频平台错字别字怪字审查制度

“短视频平台的健康发展,应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优先的价值原则。”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说,短视频中的谐音怪字和错字别字不少。这不仅给全社会一种错误示范,也不利于平台的高质量发展,建议健全短视频平台错字别字怪字审查制度。

“刷短视频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业余消遣。”安庭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有关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其中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有65.6%。然而,短视频滥用、误用、错用汉字的问题高发频发。

安庭认为,任由乱象发展,会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认知与使用构成威胁。他建议,相关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短视频平台制作、发布、使用语言文字形成硬性约束。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则应督促短视频平台方升级审查技术标准与手段,织细织密针对短视频错字别字怪字的审查网络,技术审查与人工审查并重,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还可以发动用户纠错。”安庭建议,对于用户上报的存在错字别字怪字情况的短视频,平台方在限定时间内及时下架,督促制作者修改订正,并对屡次犯错的用户建立黑名单制度,依照程度采取限流、下架、封号等惩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