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莹莹
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必须要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昨天公布,市政府已于近日正式印发《北京市轨道微中心名录(第一批)》的批复,首批要打造71个轨道微中心,其中城市副中心将拥有9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二。
何为轨道微中心?是指与轨道交通站点充分融合、互动,可达性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地域空间。简言之,就是轨道站点周边大家喜欢去的活力中心。
2018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打造微中心。在综合考量站点在轨道交通线网中功能定位、交通级别、周边用地、区位条件等因素后,结合在编试点单元控规范围、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及市郊铁路重点项目,并结合各区实际,本市筛选划定了首批轨道微中心名录,共71个站点,涉及14个区、28条线路。
“轨道微中心立足于形成我市未来功能复合、高品质、服务人民的活力中心,与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各级城市生活服务圈有机融合,推动城市空间的共建共享。”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定为微中心的站点,周边将布局生活性服务业等多种功能和公共设施,使市民在完成日常通勤的同时,能够就近完成购物、娱乐等活动。此外,通过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开发,以及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形成便捷高效的、有温度的、具有空间可识别性的场所。
记者了解到,首批71个轨道微中心站点,分布在朝阳、通州、海淀、丰台、石景山等14个区,其中以朝阳区、通州区和昌平区三区的轨道微中心最多,分别有10个、9个、9个,包括有东风站、东大桥站、未来科学城南区站、黄土店站、通州永顺站、新通州西站等。
按照规划管控要求,轨道微中心范围内商业、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功能用地面积占比将达到30%以上;主要建设用地一般较所在地区同类用地开发强度高10%以上;地面步行系统路网密度应达到道路网密度的1.2-1.5倍;轨道微中心及周边地区应构建地面人行道、地下通道、空中连廊、过街天桥等立体化的步行设施网络。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表示,下一步,将发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一体化专班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与各区一起打造轨道微中心,提升城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