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先行启动区已完成工程面积约26公顷。
遗址公园内的考古体验区。
仿汉城墙。
公园一角,模拟古村落形制,打造出具有参与性的考古科普公园。
170米仿古中轴路上,通过车辙、脚印,模拟千年前城门口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摄影 潘之望
本报记者 赵莹莹
一座千年古城,正通过一座可“考古”的公园向现代人缓缓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变化。2019年,北京启动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建设。记者日前获悉,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先行启动区已完成工程面积约26公顷,一条仿汉弛道的中轴路在公园内延展。
以“百姓之城”为理念的遗址文化展示园
位于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角的路县故城遗址,是一座湮没于地下的汉代古城,于2016年考古勘探时被发现。这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汉代县城遗址,不仅填补了汉代县级城址考古的学术空白,也将通州历史提前到战国时代,是城市副中心范围内年代最久远的城池遗址。
根据考古发现,这座建设年代不晚于西汉中期的古城,由城墙、城壕、城内遗址区、城外居住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区组成,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城址的平面近似方形,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墙外环绕着一周城壕(护城河)。城外西侧为大型生活及手工业生产区;东北、东南、南部等为墓葬分布区。
2019年,北京启动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建设。根据规划,路县故城遗址公园规划用地面积113公顷,采取分期建设模式,其中先行启动区分为城墙、护城河遗址保护区、外围遗址休闲带三个区域,古城墙遗址上覆土3米至3.5米,种植高大乔木,恢复古城墙轮廓,古城外按照城市公园标准进行绿化。
“建在通州区唯一秦汉遗址上的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是独一无二的。”北京城建园林设计院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主设计师李晟介绍,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的设计,以“百姓之城”为理念,先行启动区内整体设置了古城遗址展示区、护城河遗址展示区、文化互动区、滨水景观区、文化游赏区等五个区域,希望通过复原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场景,展现原汁原味的遗址文化。
设计之初,最大限度保证遗址文化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就成为一大原则。为此,设计师们力求以最小程度干预历史风貌,利用环植的方式凸显出城墙,利用旱溪的方式凸显护城河,利用列植的方式凸显城内路网格局,结合自然式与孤植等种植手法烘托汉代县城的古风韵味。
同时,在工艺上选用了覆土保护手法,在原地下遗址城墙的上方,通过保护性土山方式凸显汉代县城遗址格局,利用覆土厚度结合相关物理措施来隔离植物根系,保护地下文物的同时形成与遗址风貌一致的园林空间。
170米仿古弛道皆为手工打磨
入口广场前,一条仿汉弛道的中轴路上,深浅不一的脚印沿着车辙从南延伸到北。想象一下,千年前的百姓便这样牵着牛马、穿着草鞋,悠然走向城门。
“这条中轴路复原了‘行’的部分,通过车辙、牛马的脚印与人的脚印,来模拟千年前城门口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李晟说。
《史记·秦始皇本纪》书:“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据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原前,列国向来没有统一制度,各地的马车大小不同,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秦灭六国后,开始修筑便于车马通行的弛道,并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车同轨”。“车同轨”的制度基本沿用到了汉代,一尺约等于23.1厘米,六尺约等于138.6厘米,即约1.3米。
“从路面该采用什么材质,到车辙的走向,再到脚印的布局,光设计方案先后就做了5版,力求让每个细节都有据可考。”李晟说。
“别看这条中轴路不长,仅170余米,可每一寸都是纯手工打磨而成,就说这些脚印吧,真的是工人穿着草鞋踩出来的。”花木公司现场负责人王磊告诉记者,纯手工做法在公园建设中比较罕见。想要原真性表达汉文化的古拙意趣与古遗址的隽永气势,精细施工就格外重要。为此,他带领技术工人做了2个月的样板段实验,从5毫米厚的车辙印到5厘米厚的车辙印,全部做了一遍,为的是挑选出最自然、最有触感的印迹。
“人的脚印是2到3毫米,车辙和牛马的脚印是1厘米。”王磊揭秘,路面混凝土摊铺后的初凝阶段,技术工人先把三种印迹手工制造出来,接着再做整体面层处理,用扫把、小苕帚、碗等简易工具,打磨出岁月风化的观感,“170米长的道路施工用时一个月,平均一天也就推进5到6米。”
原比例复原探坑可“考古”
遗址公园建设现场,另一处吸引记者目光的便是一个个犹如电视剧考古场景的探坑,坑内铺满细沙,沙里还藏着仿汉代的瓦罐,似乎人只要下到探坑中仔细挖掘,便能获得一件稀世珍宝。
李晟讲起,对路县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显示,该区域内的地层堆积自上而下主要可分为扰土层、明清文化层、唐辽金文化层和汉代文化层,各层出土有相应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其中,汉代遗存最为丰富,包括城墙基址、道路、城壕、沟渠、房址、灶、灰坑等。探坑中挖掘出的大量房址、灶、井等遗址,充分证明了城外的功能主要以百姓生活起居为主。因此,设计中也选取两处,通过模拟探坑和古村落形制,还原汉代百姓住的一面,目的是将科普考古教育、遗址文化体验、公众游憩健身、生态基底建设合众为一,从而打造出一处具有参与性的考古科普公园。
“这处9米乘以7米的探坑,是根据考古发现1:1的原比例复原,从中可以一窥当年半地穴式的房屋布局形态和人们的生活起居场景。”金都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君讲到,如何用现代工艺复原汉代特色,这对施工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没有既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边研究边干。正式施工前,他们特意研究了地层结构,拿着史料照片在现场比对。
“施工工地就像考古小现场,刷子、铁丝、小刻刀……各种小工具都用上了。”张君还原,一处探坑的形成,要先用普通混凝土浇筑出支撑结构,再用工业混凝土模拟出地层颜色,接着还有模拟裂缝和风化效果,“精雕细琢,费了不少劲”。
这样的匠心比比皆是。比如,公园入口处,利用故城遗址区内挖掘出的考古文化断层面作为墙体元素,配上遗址公园的名字。绿植选择上,在保留现状大树的基础上,优先选取汉代记载并有文化内涵的植物,如国槐、银杏、白皮松、海棠等,并通过自然式景林营造出古朴隽永的氛围。服务设施上,对出土方砖进行元素提取,将其用于路灯、座椅、垃圾桶、导向标示牌上。
未来将成历史文化展示新窗口
在中轴路东侧,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也于11月初开工建设。工程总建筑规模约1.8万平方米,融展览展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四大功能于一体,主体建筑预计于2022年完工。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指出,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加强考古发掘、历史研究与保护展示,采用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呈现考古发掘现场,提高公众历史认知,提供高品质文化交流场所,丰富公众文化体验,提升城市副中心文化活力与内涵,创建历史文化展示窗口。
据了解,建成后的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将具备文物保护、遗址展示、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功能,让市民可亲身体验“考古”乐趣,成为“功能多样性、文化可视性的示范性遗址公园”。
“我们希望,未来当市民来到这里时,能够享受户外运动的闲趣、追忆汉代文化的情趣、感受融入自然的林趣、体会海绵绿地的水趣、欣赏浪漫盛开的花趣。”这是李晟的遗址公园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