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22期 >2020-11-17编印

谭利华执棒北交演绎鲍元恺新作
《京杭大运河》用音乐描绘运河地图
刊发日期:2020-11-1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高倩)管弦乐交织着古琴、古筝和三弦,绘成运河沿岸灵动多彩的风俗画卷。日前,指挥家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了鲍元恺新作《京杭大运河》中的“扬州歌酒”“齐鲁渔火”“津沽帆影”三个乐章。

如今,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但《京杭大运河》并非逐热之作。这部交响曲是鲍元恺创作生涯中的第七部交响曲,也是北京交响乐团的委约之作,从2018年开始酝酿。

“鲍元恺是国内作曲的大师级人物,特别擅长描绘风土人情。”谭利华说。鲍元恺的代表作《炎黄风情》以民歌旋律和管弦乐色彩描绘神州大地,首演近三十年来在国内外不断登台,广受欢迎。委约《京杭大运河》时,谭利华最先想到的作曲家就是鲍元恺。

“《京杭大运河》是我创作进程最慢的一部作品。”鲍元恺说,运河这个题材很容易景多人少,静多动少。今年三月,因为电脑硬盘崩溃,《京杭大运河》电子总谱全部损坏,又添了不少波折。目前,这部作品已经完成了七个乐章,它像一艘船,载着听众沿运河一路北上,两岸风光如画卷般铺展开来:钱塘龙舟、姑苏客船、无锡烟雨、扬州歌酒、齐鲁渔火、沧州明月、津沽帆影。

每个乐章,鲍元恺都运用了一件传统民族乐器和当地的音乐素材,比如“沧州明月”以管子为主奏,以河北梆子的唱腔和河北戏曲曲牌《高山流水》的旋律为基调,抒发燕赵之地慷慨悲歌的幽古之思;“津沽帆影”中,三弦与乐队描绘着天津水陆码头千帆竞发的蓬勃景象和天后宫奉祀海神的民俗场面,素材取自天津时调“靠山调”、西河大鼓“越调”等流行于当地的北方鼓曲。

《京杭大运河》的“小船”现在暂时泊在天津。鲍元恺正在构思全曲最后一个乐章、关于北京的“御河争渡”。这个部分,鲍元恺不打算再加入民族乐器独奏,而是由交响乐团各个声部轮流担任主奏,以全部的西洋乐器演绎京韵大鼓、京剧西皮等。“我从小在北京长大,眼看着北京走向现代化。”鲍元恺说,这个乐章不是突出北京的地方特色,要强调首都的文化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