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倩雯
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环境日常巡查系统今年又升级了。从8月底开始,通州区生态环境局7×24小时指挥中心正式上线,随时紧盯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这在全市也算首创。在全时盯守下,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后以最快速度被派单给职能部门,最快的一单5分钟就反馈解决了问题,大大提升了执法效率和企业的环保意识。
全市首个7×24小时系统盯环境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主任翟冀飞介绍,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建立的7×24小时指挥中心,是运用智慧环保系统全时巡查环境问题的一套系统,也是一个集成、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可以辅助管理者处理日常和环境应急事件。
具体来说,指挥中心日常巡查主要监控五大系统,分别是大气颗粒物自动监测系统、车载走航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餐饮油烟监管治服一体化平台和工地扬尘监测管理系统,同时要结合雪亮视频监控平台、住建委视频监控平台等视频资源进行核查取证,形成流转单,向相关运维单位或执法部门进行转办。
翟冀飞告诉记者,原来这套系统只是在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实现监控,也就是5×8小时,但从今年8月底开始,系统全面升级,形成7×24小时的全时监管,这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里是第一个。针对设备类问题,都要求运维单位1个小时内到达现场排查问题,并在24小时内反馈结果。针对环境类问题,严控区域内发现的污染问题,需1小时内反馈处理结果,严控区外发现的污染问题,要求7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
“形成全天候的监管也是为了结合‘打赢蓝天保卫战计划’和‘一微克行动’,实现更精准地治污,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信息。”翟冀飞说。
650余个微观站点监测覆盖到网格
这套智慧环保系统中包含的空气质量监测子系统,即大气颗粒物自动监测系统,用来全面监测通州区境内的大气质量情况,对街乡镇的空气质量进行考核,也能更全面、直观地反映空气污染情况。
记者了解到,通州区有17个街乡镇参与空气质量考核,每个街乡镇有两个监测站点,加上3个边界站点和1个全项目站点,目前一共有37个站点。今年辖区内新划分了5个街乡镇,参与考核的街乡镇增加到22个,监测站点的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初步计划再增加5个。
除此之外,通州区还建立了650余个微观站点,主要用于及时发现各类环境问题。这些点位都设在村一级,一个网格设置一个,这样既能直观反映区域性的污染问题,也能更精准地发现一些污染点位。若点位附近浓度超标,或者比周边高出很多,都能实现自动报警。
翟冀飞表示,各个站点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整合,可以形成一个污染云图,这样一来,污染情况就是一个动态的直观效果,可以清楚地看出污染来源,也能帮助分析污染的原因,尤其是对一些区域传输性污染和本地的污染高值,都能把情况推送给街乡镇,帮助他们去自我核查。
问题处置时效提升一倍
除了7×24小时全天候盯控,环境问题还有快速交办机制。这套系统集合了通州区内生态环境局、各街乡镇、环卫等多个单位和部门,只要系统报警形成一个转办件,就直接转到相关的属地和执法组,马上就有相关负责人去现场核实确认。这在以前,只能转给生态环境监察执法队去核实,如果发现问题不属于生态环境局职责的,再转给相关部门,来回折腾,时间都浪费了,很多违法行为也抓不着现行了。如今系统升级后,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会根据相关部门职责划分,在派单的时候选择能最快速处置污染事件的单位进行派单,要求污染行为在扩散之前就被控制。
今年8月31日夜里11点左右,系统升级后启用的第一天,潞源街道的点位就报警了。通过工地扬尘在线监控系统显示,监测点位的TSP(总悬浮颗粒物)数据异常升高,“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几十,也就是两位数,那天晚上超过了1000,而且持续了半个小时以上。”翟冀飞说,发现问题后,系统马上派单给了属地。
派单后仅5分钟,属地就把现场的情况反馈回来了。原来,当时工地未湿法作业,正在出土,但工地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抑尘措施,周边未施工区域也没有进行覆盖,所以造成了数据异常。属地在现场核实情况时,就要求工地立即整改。
今年9月以后,系统又发现在通州辖区内各工地的焊烟频次比较高,转办的跟焊烟有关的单子也有所增加,而且是在露天情况下未采取有效的焊烟吸附措施。翟冀飞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借助雪亮视频开启巡查,发现很多工地都有这个问题,于是集中转办给了通州区生态环境监察队,由执法队负责去现场检查、约谈和处罚。仅9月一个月,就发现了10多个工地,个别工地被查封了电箱。
据统计,系统升级后,派单量比之前增加了一倍,各类疑似问题处置的时效也提升了一倍,“原来是两三天,现在基本上一小时内甚至30分钟左右就处置完成了,有力地减少了污染扩散,也提升了各企业的守法意识。”翟冀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