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20期 >2020-11-13编印

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创新建设模式,城市副中心首例——
设计师当上项目经理
刊发日期:2020-11-1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王海燕

       在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北京未来设计园区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建筑设计师郭少山,自打今年下半年项目开工以来每天都泡在工地。说出来您可能不相信,这位戴灰白条纹围巾、穿修身皮衣、文艺范儿十足的设计师,现在的身份是工地项目经理。

       设计师当项目经理,这还真是个新鲜事。“这叫EPC模式,在城市副中心是首个试点。”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家湾设计小镇专班组长余龙介绍。

       和传统项目设计只管设计,施工只管施工不一样,EPC模式强调发挥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过去设计师和项目经理老‘打架’,一个追求细节和品质,一个追求建设速度以及控制成本,既相互脱节又相互制约。”

        EPC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设计贯穿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参与具体的施工环节,这样可以确保设计和施工有效衔接,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进度。这种模式在国外较为流行,在国内真正落地实施的还不多。

       郭少山所属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北京未来设计园区的设计方,而负责具体施工的是北京建工集团。两家单位深度融合,成立了北京未来设计园区的EPC项目部。郭少山是EPC项目部的经理,负责具体施工的北京建工集团负责人孙博是项目部副经理。

       项目部的其他成员也分别来自两家单位。例如设计人员是北建院的设计人员和建工集团的设计人员共同构成,成本控制人员也是由建工的商务经理和北建院的商务经理共同构成。所有团队都是双方共同成立的。

       作为项目经理的郭少山每天安全帽不离身,从早到晚都在工地里转。和新盖建筑不一样,北京未来设计园区是在北京铜牛厂老厂房的基础上改建的。而这种改建项目,随时会发生和设计图纸不一样的问题。“发现问题,我和孙经理就地商量拿方案。”

       实际改造过程中,小问题还真是一个接一个,诸如钢筋粗细程度跟预估的不一样、挖出来的地梁结构跟设计图纸标注的不一样等等,都需要施工和设计方立即对接,拿出解决方案。“项目部刚成立时就定了个规矩,沟通解决的过程不得超过24小时。”和郭少山并肩在工地上“战斗”的孙博说道。

       此前,孙博曾参与过全国各地多个大工程的建设,施工遇到的情况和设计图纸不一致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只能跟设计方反映,快的两三天有回馈,慢的一星期也动不了工。”而在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建设工地,设计和施工做到了无缝对接,从而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厂房内,3棵新移植进来的元宝枫,就是设计和施工互相配合的“杰作”。“原来的设计方案里没有这3棵树,是后期突发的一个创意。”郭少山说。引进这3棵树,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园区氛围,树木扎根在地里,周围有花池、草池环绕,“自然,接地气,设计师就好像在院子里办公一样。”

       但如果施工条件不允许,再好的创意也得打水漂。“搁别的项目,可能就黄了。但咱们EPC项目,无时不刻不在沟通。为了这3棵树能进来,孙经理临时调整了工序,把原计划房屋封闭的时间点往后推迟了10天。”郭少山回忆。10月25日,3棵满树金黄的元宝枫在吊车助力下,稳稳地栽进厂房内,一下子就成为整个项目的视觉焦点,让工人们眼前一亮。

        这样的沟通和配合,在未来设计园区工地每天都在发生。换来的是建设进度的突飞猛进。项目一期改造面积1.3万平方米。长100米、跨度达80米的铜牛制衣车间将改造成“绿色、共享、科技”理念下的设计师办公区。原铜牛厂的办公楼将改造成设计小镇的运维中心。原厂区食堂将改造成设计小镇的“深夜食堂”、网红餐厅。

        经过4个多月马不停蹄的施工,厂房的保温层改造、屋顶改造等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洋溢着浓浓工业风的“深夜食堂”,也初绽芳容。按照计划,北京未来设计园区一期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投用,首批200名设计师进驻办公。模式创新让副中心建设跑出了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