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潞城林场,护林员们将枯枝烂叶投放进破碎机打成碎屑,这些碎屑和肥料搅拌在一起可以制成有机肥。记者 白继开/摄
本报记者 陈强
50岁的朱长海,干了23年出租司机,从“黄面的”开到伊兰特,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他几乎都去过。不过,今年秋天,他辞职了,回到老家通州区潞城镇当起了护林员。
车队长有些疑惑。他记得老朱念叨过,护林工作由盈利性社会企业承包,出现了一些管理乱象,护林员的收入待遇都不稳定。“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生态林管护走的是一条新路。”老朱说,通州区2019年在潞城镇试点成立了新型集体林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确保集体林场有序运营。护林员每月光纯收入就3000多元,除了劳动法规定的“五险”之外,还有“意外伤害险”,到了年底还有奖金和职业技能培训,“一边赏秋景、呼吸新鲜空气,一边管护林地,那感觉不比堵在路上腰酸背痛的强?”老朱这句话,令人心生羡慕。
在潞城林场,像老朱一样的护林员有340人,林场根据养护面积、养护地块位置,将大家合理划分成多个班组,按照责任分工制在生态林中开展养护工作。目前,按照“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的原则,林场有320名来自通州本地的护林员。随着管护面积逐步扩大,林场未来将有上千人从事护林工作。
在通州区,除了潞城镇,马驹桥镇和西集镇也都已建成了新型集体林场,分别养护生态林3.1万亩和2.7万亩。今年,于家务、张家湾、宋庄等6个涉农乡镇也启动了新型集体林场建设工作。明年,通州区所有平原生态林养护工作,将全部从社会企业负责改为由新型集体林场接管。
新型集体林场,相比于传统的村镇林场,新在哪?记者在潞城林场采访一圈发现,这是一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公益性养护单位,核心管理团队的7名成员都有丰富的园林工作经验,并且是由镇党委组织部通过公开招聘,在2000多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的。他们的日常工作和林场的运行状况还要受到区级职能部门监督和考评。林场的场长同时也是总经理,下设副总经理,以及办公室、财务部、养护部、经营部、技术部……
“怎么还有个技术部?”记者问。场长岳天敬说,新型集体林场成立后,首要工作是要摸清家底,这不仅仅指林地有多大面积、都种了什么树,更包括调查土壤质量、树木病害情况以及生物多样性,“您瞧,那是我们的技术总监李玺锋,正带着团队在银杏林中转悠呢。”顺着他指的方向,一名个子不高的中年人正走走停停,一会儿蹲下采集土壤样品、捡拾叶片,一会儿又起身摸摸树干。
这片银杏林足有20多亩,可树梢上已经见不到多少叶子了,不远处的另一片银杏林,树冠却还是金黄。“这片林子是我们近期研究的重点。”李玺锋说,从林子中取的土壤样品,将送到北京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进行检测,“这不,几天前采的样品结果已出,和我们的猜想一样——土壤有机质含量过低。”
林子深处,一台园林废弃物处理设备正源源不断“吃”进枯枝烂叶,“吐”出碎屑。这些碎屑将和肥料一起搅拌制成有机肥,埋到银杏树下补充有机质。“总共购置了14台粉碎机,花了100多万,每个月的油钱就要3万元……” 岳天敬说,新型林场成立后,要快速提升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只要林子养护得好,这钱就花得值。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经建成30个新型集体林场,已经有32万亩生态林纳入新型集体林场管护范围,明年,新型集体林场建设将在全市广泛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