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出资为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镇援建的大棚正在施工。(资料照片)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孙云柯
前些天,记者第一次见到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通州分中心的负责人任喆时,他刚和同事从内蒙古回来,眼角仍带着血丝,一路奔波,到京已经半夜2点。“这一趟开车,去了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几个旗,河北张家口附近的几个县市,又跑通了几家猪、牛、羊养殖合作社。” 任喆高兴地说。
言语间看似轻松,可这一趟少说也有2000公里,任喆停在路边的越野车浑身是泥。“这是新车吗?”记者问道,“提车不到3个月吧。”任喆回答。车内的仪表盘显示,当前行驶里程已经达到了22131公里。“我们出去跑业务都开车,有时候前一个地方聊到半夜,又不想耽误第二天的安排,就连夜开车赶路,这些里程都是这么来的。” 任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消费扶贫双创中心通州分中心的展厅内,500平方米的架子上摆满了任喆和同事们的“战利品”,有来自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老哈河的长粒大米、葵花籽油、大豆油,有河套富强粉、西藏锶美人矿泉水,以及牛肉、牛板筋、沙棘汁、草本牙膏、长城纯牛奶等等,总计约1000多个品种,都是他们一点一点跑出来的。
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通州分中心于去年7月揭牌,当时展销的扶贫产品远没有现在的品种丰富,价格还要高上不少。“这一年我们跑遍了内蒙古、河北的受援地,从中谨慎筛选优质农企合作,通过建立京蒙消费扶贫基地或是直接签约下单,保证了扶贫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任喆拿起一袋老哈河大米向记者展示,“像这样的大米,每斤比过去便宜30%,质量保持不变,只是免去了中间商差价。”
畅通供给链,消费扶贫通州分中心还通过引入北投集团宏远供应链公司资金,解决平台主体和合作社资金流紧缺问题,让不少受困于资金、销路的扶贫地农企逐渐复活。任喆记得,第一次去奈曼旗老哈河考察时,厂房门口车辙印很少,生意十分冷清,经过半年的对接帮扶,老哈河已经迅速恢复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类似的还有每日为八里桥农贸市场供应白条猪的河北怀安县宏都食品有限公司,当前每天100多头的供应量已帮助企业转危为安,一条“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消费扶贫供给链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集全区之力打通销售链。在消费扶贫通州分中心展厅的后面,还有2000多平方米的仓储配送厂房,这些来自内蒙古、河北、西藏等地的优质扶贫产品,经过调配转运,进入了通州区的机关食堂、农贸市场、社区校园等,即使是受到年初疫情的影响,目前销售额也达到5702万元。
作为“用户”之一,潞城镇对这些扶贫产品赞赏有加。潞城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机关食堂刚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从消费扶贫中心采购了一批羊羯子,发现价格与市场持平的情况下口感还更好,于是就不断扩大采购规模和品类。如今镇里各食堂会拿出30%以上的预算额度采购相关扶贫产品,种类覆盖到了牛羊肉、米面油等。
除了食堂、工会,通州区还广泛推进扶贫产品进入更多销售平台。在三元村菜市场,“通州消费扶贫生活馆”的牌子十分醒目,柜台前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受援地米面粮油以及新鲜的瓜果蔬菜。经理介绍,一个柜台的月销售额稳定在3至4万元,不少品牌已经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回头客有很多。此外,持续开展扶贫产品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商超、进社区等活动,在万达广场等大型商超设立扶贫专柜,结合社区养老驿站开办消费扶贫社区运营中心,依托八里桥大型农贸市场开启消费扶贫大宗交易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通州区已采购、销售内蒙古三旗特色农产品1.2亿余元,走通了一条“政府支持+品牌建设+渠道畅通”的销售链。
聚焦扶贫产品的供给链和销售链,实施“双链驱动”打造消费扶贫完整机制,全面释放扶贫效应,扶持受援地区脱贫并持续增收致富。目前,经过协作发展,通州区对口帮扶内蒙古科右中旗、翁牛特旗、奈曼旗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