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离胸口不到一厘米……
本报记者 陈冬菊
人物档案
姓名:尹宏大
出生年月:1984年5月
参加工作时间:2007年
职务: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内部单位保卫支队警卫大队副大队长
曾获荣誉: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嘉奖3次,全国公安机关70周年大庆安保维稳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公安部大练兵标兵个人、全国公安抗疫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青年54奖章、北京榜样·最美警察、首都公安青年榜样、通州榜样等
在与犯罪嫌疑人搏斗时,对方的刀尖离尹宏大的胸口只有不足1厘米……怕吗?“还行。”老尹想了想。
老尹不老,是个“80后”,今年36岁正好本命年。但花白的头发,让他看上去沧桑了不少,“老得有点快。”老尹自我调侃。
尹宏大是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内部单位保卫支队警卫大队副大队长。因为长期工作在处置一线,风吹日晒,脸庞黝黑,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二黑哥”。
二黑哥挺拼命。
一次抓捕行动中,嫌疑人携带着管制刀具,很有可能危害群众。尹宏大第一个冲进房屋,眼前的犯罪嫌疑人手持两把尖刀,身旁零乱地放着狼牙棒、菜刀等物。
面对手持利刃的凶徒,他临危不乱。当时,尹宏大右手警棍左手盾牌,一看空间不够,他放下警棍抱着盾牌就扑了上去,将犯罪嫌疑人扑倒,并牢牢抓住了对方的双手将其制服,这时他才看到,犯罪嫌疑人的双刀离他的胸口只有不到1厘米。
二黑哥干活儿不仅猛,还“眼毒”心细,有勇有谋。
“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尹宏大真的很忙。
除了斗歹徒,他下班还要到群众家走访,周末到村里讲课,为工人解决劳资纠纷……
老尹说,这么多年,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群众工作法”,就是要秉承着诚心、热心、公心和耐心与群众沟通。
一次,一名女子因家庭矛盾,抱着煤气罐,攥着打火机,吵着要自杀。尹宏大和同事到现场后迅速疏导围观人群后退,他一人上前做女子的思想工作。
老尹先不急于劝导,而是听她“诉苦”。“谁家过日子没有点儿烦心事呢”“你也想想,家里的日子是不是越过越好”“不顺心的时候,跟好姐妹出去逛逛街,吃顿好的”……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赢得对方信任,最终将意欲自杀的女子成功劝下。接过煤气罐,快速转移到安全区域后,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工作十余年来,尹宏大累计劝下轻生人员140余人,为数千名务工人员协助化解劳资纠纷1.25亿元。
老尹是个工作狂。
今年疫情期间,他率先提交了“请战书”,每天在岗在位,时刻准备着。当通州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时,尹宏大带队赶到现场,奋战18个小时,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线抗疫期间,战友们又领略了尹队“婆婆妈妈”的一面。“口罩戴没戴好,防护服穿没穿好”,每天他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咛同事。严寒冬日,担心外勤同事受寒,他还让妻子帮忙在网上订了200个暖宝宝和发热鞋垫,送给大家。
妻子开玩笑地吃醋,“你都没说给我买个暖宝宝”。对于家人,老尹满怀愧疚。
2018年6月的一个深夜,尹宏大加班在医院做群众纠纷调解工作,忽然一辆救护车鸣笛而至,担架上抬下的居然是他的妻子。他急忙追上询问,原来妻子急性阑尾炎发作,为了不耽误他工作,自己拨打了急救电话,却没想到在医院遇见了。那一刻,铁汉子老尹哭了。
老尹说自己欠的债太多了,“但把城市副中心建设好、维护好是我们城市副中心警察的职责。我也希望有信仰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人加入,一起为城市副中心站好岗,为百姓守好夜”。
“没有他,这事儿我们想都不敢想”
本报记者 陈冬菊
人物档案
姓名:何维
出生年月:1980年9月
参加工作时间:2002年
职务:现任拉萨市城关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
“西藏自治区中小学生有65万名,如果光算咱们拉萨市的中小学生也有20多万人。咱们的高原奶品质这么好,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喝上自己家乡生产的学生牛奶呢?”来自通州区的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拉萨市城关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何维一到西藏,就一头扎进工作。很快,他把目光聚集到了“学生饮用奶”这一巨大市场。
与此同时,位于城关区的西藏净土乳业有限公司也正在发愁。他们的生产能力毋庸置疑,规模大、设备先进、工艺流程标准,但从2019年1月正式投产后,却迟迟打不开市场,陷入运营困境。学生饮用奶的大单,简直就是企业的“救命奶”。而且,这也将拉动地区经济及百姓就业增收。
然而,要进入学生饮用奶市场并非易事,拿下“中国学生饮用奶标志”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为了拿下这个标志,何书记带着我到北京,把中国奶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及北京市相关部门都跑了个遍,了解申报要求,寻求指导和帮助。”净土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扎西索朗说。
今年,中国奶业协会决定对净土乳业生产基地和奶源基地进行现场评估认证。6月11日,中国奶业协会发出通告,允许西藏净土乳业使用“中国学生饮用奶”标识,净土乳业由此成为西藏自治区7家奶企中第一家取得该使用许可的企业,这也意味着净土乳业拿到了打开65万学生饮用奶市场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6月11日那天我永远也忘不了,我们从微信上看到中国乳业协会给发过来的通告照片后,激动得都笑哭了。没有何书记,这件事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扎西索朗激动地回忆说。
拿到“学字”标,不仅对乳企,这对拉萨市奶业发展都意义重大。净土乳业产能利用率从原来的1%快速提到了26.1%,产量从平均每天生产1吨多提升到了每天生产30多吨。当地员工的收入也稳步提升,每月能拿到三四千元的工资。
“我们帮当地企业提升‘造血’功能,就是为了让地区经济活起来,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取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让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来拉萨这段时间,这位以前的白净书生变成了黑脸汉子。
何维今年40岁,他开玩笑说自己是擦着“80后”边儿的年轻人。来拉萨前,何维是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刚到高海拔地区,头疼、心率过快、睡不着觉等高原反应,他试了个遍。“城关区是拉萨的首府城区,任务重、节奏快、强度大,必须得迅速克服高原反应,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何维说,他刚来拉萨时,四个多月没有休过一次完整周末。
何维每天的日程从一睁眼要一直排到晚上。作为通州区本批援藏队伍的带头人,所有援藏项目何维都盯得紧紧的。此外,他负责分管的城关区日常工作也一项不落。这段时间,要牵头制定“十四五”规划、开展人口普查、搞文明城区创建等,更是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我总跟闺女说,晚上没事儿了就视频,但等我能打电话她早就睡了。”这个总是“食言”的爸爸无奈苦笑。
这样紧凑的援藏生活虽然着实辛苦,却让何维越干越起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脱贫攻坚这项伟大工程里,能够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
“金点子”书记
本报记者 陈冬菊
人物档案
姓名:吕玮
出生年月:1981年8月
参加工作时间:1999年
职务:市发展改革委干部,现挂职漷县镇军屯村第一书记
今年元旦一过,1月2日,吕玮在漷县镇军屯村走马上任,挂职第一书记。
下午4点多,在镇里开完见面会后,吕玮就和军屯村党支部书记王宗军一道直奔村里,沿着大街小巷转了个遍。村中集体经济主要来源是什么,村民人均收益如何,美丽乡村建设有哪些成果,百姓生活中有没有反映比较集中的困难……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一路上聊得全是问句,一直转到天黑。
村民个人把地租出去,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周边企业搬出去,村民没地儿打工,家庭收入成问题;紧靠凤港减河和港沟河的大好生态资源,村庄建设怎么搞……走了几天、问了几圈,吕玮拉出了一个单子,把军屯村事项一一捋出眉目。“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出一条村庄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村庄建设要想有特色,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看看有什么压箱底儿的宝贝。
军屯村,北靠凤港减河,西邻港沟河,风景宜人的水岸田园是难得的资源,再加上丰富的林木资源、颇有底蕴的太极文化,孔兴路修成后将穿村而过。结合这些优势,太极康养文旅的产业方向逐渐清晰。
很快,吕玮带领村两委,确立了“一轴、两带、多片区”的村庄产业功能布局,即以孔兴路为产业轴线,串联村庄康养文旅产业,推动建设凤港减河和港沟河滨水绿带,逐步实现产村融合。同时,整合村庄资源,打造“生态亲子农场体验区”“林下观光科普采摘体验区”“国学文化体验区”等,连点成线,让军屯村逐步发展成为以太极国学文化为特色,集农业观光、中医康养、国学传承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军屯村是全市21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林下经济试点”之一,林下经济就成了吕玮推进建设的切入点。
村里没搞过林下经济怎么办?吕玮借助派出单位资源,得到了市农林科学院的大力支持,首先引入了菊花、丹参、射干等中草药,并完成了第一期150亩林下中草药的种植。
通过向专家学习请教,吕玮逐渐对林下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边总结边琢磨,明年,村里还计划引入林下食用菌等。
为串联起整个太极康养文旅产业链条,吕玮还谋划了很多“金点子”。
吕玮创新发展思路,将部分闲置土地流转到村委会,由村委会统一开发利用。比如建设“农心童趣”亲子农场,让游客又能体验农耕,又能吃到亲手种植的无公害食品,这正是现在颇受欢迎的家庭农场模式。目前,农场已开建,预计明年就能正式开张。
同时,吕玮促成军屯村与京农集团合作,引进大桃新品种,并积极促成“科技小院”落户村庄。以后,来自市农林科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师生将长期“驻扎”小院,农业科技人才和村民一起在田间地头探讨“业务”……
下一步,军屯村还计划引入社会资本,科学设置“村委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既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更能促进村民持续增收致富。如今,村民再说起吕玮,早将原来口中“市里来的干部”转变成“我们吕书记”。
“这里就是我的家”
本报记者 徐清
人物档案
姓名:李金鑫
出生年月:1991年12月
参加工作时间:2014年
职务: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社区青年汇初级督导
娃娃脸、笑容甜美的李金鑫,是通州区社区青年汇的“老社工”了。
青年汇是干嘛的?说起这个,这位“90后”姑娘眼睛晶晶亮。简单来说,社区青年汇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打造了一个社交平台,发挥青年人的力量,既能通过参与活动迅速融入环境,又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贡献一份力量。
李金鑫是个东北人。2014年7月,刚毕业的她接到了通州青年汇的入职通知。二话不说,打包行李,买车票,直奔通州,23岁的她正式成为一名“90后”北漂社工。
在通州区当社工,李金鑫很快注意到一个问题,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太多了,包括她自己。但是,合适的活动又太少。
一次,有位年轻人建议她:“除了普通的社区活动,还希望参加有意义、有设计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个提议让李金鑫上了心。通州是“新北京”青年聚居地之一,职住分离现象是当时通州青年的普遍现状。很多非京籍青年在东、西城工作,夜间在通州居住,他们有着城市融入、交友联谊的需求。
为了帮青年更快融入通州,李金鑫打造了“缘定通州·浪漫一夏”城市副中心一线工作者交友联谊系列活动。没想到,活动一下火了。不少年轻人加了李金鑫微信,让她当红娘。她打造的城市副中心一线工作者交友联谊、青春城市副中心论坛等大型区级项目,累计服务青年近10万人次。
如何发挥年轻人的力量,也是她一直琢磨的事。她注意到,区域内有多家养老机构、孤独症康复中心,都需要精神陪伴和专业训练。她大胆设想,先后创建了“心手相牵”“点亮星空”系列活动,涵盖助残敬老、社区服务等内容,带动青年成为志愿者,陪爷爷奶奶聊聊天,帮康复患者进行辅助训练。
“爷爷奶奶,你们下载这个APP就能剪辑音乐画册。”重阳节,在玉桥街道梨花园社区青年汇,李金鑫和物资学院的学生志愿者还为老人带去了智能设备教学课程。
“姑娘,你用心了!这活动安排到我心坎里了。”梨花园社区的张大爷爱好摄影,平时只能眼馋朋友分享音乐画册,自己却不会。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他完成了第一个作品,乐得他逢人就分享。
算起来,李金鑫共组织京冀高校志愿者、社区青年志愿者先后开展活动100余次、覆盖青年近9000人次,助残助老6000余人次。
“这里就是我的家,当然要为家里多做些事。”作为新通州人,如今的李金鑫早已融入这里。现在,她已经成长为通州社区青年汇唯一一名初级督导。带动更多社工同伴设计项目、开展辅导和培训,成了一名“社工老师”。
虽然年轻,但李金鑫的业务能力大家都很佩服。
从2018年开始,她结合多年的学习与思考,以通州青年社工专业化队伍建设实践为例,牵头撰写完成了《青年社工专业化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推动城市副中心背景下青年社工专业化队伍建设。最近,她正琢磨配合城市副中心重点工作,发挥青年和青年组织力量助力社区治理,比如参与垃圾分类等。在马驹桥镇国风美仑社区青年汇、永顺镇青年驿站,不少青少年志愿者已成为守桶人,为城市副中心自己的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