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4期 >2020-10-22编印

一塔相认
刊发日期:2020-10-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TJS_4421 (2).JPG

本报记者 张丽

燃灯塔,历经1400多年沧桑,依然矗立在大运河北首,如今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塔相认”的地标。

清朝诗人王维珍诗曰:“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诗中所说的“塔”就是通州燃灯佛舍利塔。“一支塔影认通州”,则成为“不可不知”的通州地理文化标识。

 燃灯塔所在的“三庙一塔”景区是正在创建国家级5A景区的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重要一景。

今年,通州区文旅局委托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在“三庙一塔”景区先后启动了电气线路改造、文庙泮桥及地面铺装修缮。同时,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也将在年底启动。

昨日,记者走进修缮工程现场,提前探访老景观有了什么新变化。

探访:泮桥主体完工

“三庙一塔”具体指儒家的文庙、佛教的佑胜教寺、道教的紫清宫及燃灯佛舍利塔。

今年6月13日零时起,“三庙一塔”景区按下“暂停”键,全面关闭。待历史文化风貌整体恢复后,向游人重新开放。

该景区共有建筑37栋,总占地面积1.5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中文庙1861.9平方米,佑胜教寺及燃灯塔546.33平方米,紫清宫524.94平方米。近年来,多次进行修缮。

在修缮现场,记者发现文庙泮桥主体已经基本修缮完成,还装上了新汉白玉栏杆。

“这次景区修缮工程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文庙泮桥。以前只有两道栏杆,桥上还罩着玻璃罩。这次修缮主要是重修汉白玉栏杆、修复砖券拱桥,对泮池实施修补,使其恢复蓄水功能。”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曹志国介绍。

此外,考虑到泮池下方渗水严重,工程中还对池底做不伤害文物本体的密封处理。经过反复斟酌、选材,专家从玻璃钢和橡胶两种成熟材质中选择了玻璃钢开展保护。

揭秘:泮桥修复有故事

2004年文庙修缮方案也出自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该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年的修缮理念是“按现状保护泮池泮桥遗址”,玻璃罩也是从那时罩到了今天。今年的这次修缮工程,则以恢复文庙的历史文化风貌为主。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泮桥修复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原来因为缺乏通州文庙泮池泮桥规格的资料,实际设计是按北京市现有文庙的泮池泮桥规格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拆除了上部玻璃罩,重新核算尺寸,并深度挖掘资料,希望真实反映泮池泮桥的原始风貌。同时,对桥面形式和造型也进行设计变更,并在现场支模放样,经相关文物主管部门反复确认后,才进行了石材加工。”该负责人说,所有的修缮都是按照传统样式和传统工艺实施的。

今后您走到“三庙一塔”景区,要“留神”脚下。

文庙区域地砖多为2004年铺设,损毁比较严重,要按传统做法重新铺装地面。可巧,配合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文庙原有地面也将从大城样海墁,改为大城样细墁地面,不仅规格和等级更高,更加美观,也更实用,更加抗磨损。

此外,为整体提升景区综合条件,此次修缮还将全面修补景区内各个文物建筑的墙体、台阶和门窗等。同时,为油漆彩画除尘,归整佑胜教寺院门,更换破损瓦件,重砌部分院墙等。

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整个修缮工程严格落实文物建筑相关设计及施工规范,从材料选择、样式确定、砌筑及操作工艺都在严格按传统工艺进行。比如地砖的选择,必须是符合要求的手工粘土类的青砖,不能采用机制砖。砌筑材料也要使用传统的灰浆,而不是选用普通水泥砂浆等。

燃灯塔升级为“国保”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通州人的朋友圈里总少不了晒一张“古塔蓝天大运河”的美景。远望巍峨雄伟的燃灯塔,与蓝天白云勾勒出一幅大气磅礴的画卷,也让人不禁想起“支柱幽燕天半壁”的诗句。通州人有多喜爱燃灯塔呢?大伙儿给它起了个小名:“通州塔”。

1959年,燃灯塔被公布为通州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历经多次修缮。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燃灯塔并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升级为“国保”。

燃灯塔始建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塔。北京大学的著名校园建筑博雅塔便是以燃灯塔为原型修建的。

大运河北首的燃灯塔与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六合塔遥相呼应。关于燃灯塔的碑文是这样记载的:“燃灯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56米,为十三层密檐式实心塔,砖木结构。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通州,塔遭破坏。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通州,塔刹下层莲花座震毁。1987年,重修塔底莲花座及各层塔沿儿,并补铸铜铃。塔身挺拔陡耸,所悬风钟2248枚,为最,为京杭大运河北端标志,1979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一个“冷知识”:燃灯塔与天宁寺塔等高,同为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

世界上现存的古塔多达数千座,中国现存的古塔也有数百座,而燃灯塔以“七绝”,独具特色。

七绝之一当属其风铃多,达2248枚;其二是神像多,全塔所嵌砖雕、灰塑神像424尊;其三是塔刹顶端铜镜大,重近十斤;其四是塔第十三层正南面当中灶门处所置诗碑位置高;其五是塔心柱长,原长约9.5米;其六是塔榆奇,不仅高于其它塔上所长树的高度,且“生死多回”;其七是塔影垂映于数百米外运河中的奇景。

老辈人谈及北京城来历的时候,有“漂来的北京城”一说,意指建设北京城的很多珍贵木材都是从南方一船船顺着大运河运来的。彼时,舟船劳顿许久才能到通州,行船的人只要远远看见了这座燃灯塔,便知到了通州,也就离北京城不远了。

“三庙一塔”历史小知识

“三庙一塔”位于通惠河河口南岸,占地1.5万余平方米。儒、释、道三家在这里互为紧邻而又相互独立,建筑结构呈“品”字形布局,是国内比较罕见的三教合一的建筑群。

其中儒家文庙居中,规模也最大,体现了封建体制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释、道两教分列两侧,居于辅助地位。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三教并存、互通有无的特征,也体现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史料记载,通州文庙建于元大德二年,紫清宫建于明代中期,佑胜教寺不晚于北齐,燃灯佛舍利塔约在北周时期建立。“三庙一塔”集佛塔“镇河”、道观“抗旱”、文庙“兴盛”为一体。

【多次修缮】

2004年,通州按照“传统工艺”、“传统材料”的修缮原则,对文庙进行了两年的恢复性修缮与复原。

2006年,文庙正式对外开放。

当时,对外开放的文庙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及月台、东西庑、东西朝房、乡贤祠、名宦祠与圣训亭。

2016年5月至10月,又对十年前“文庙”的建筑重新进行油饰和修缮,恢复了的文庙之北路建筑——圣容殿、崇圣殿、尊经阁,还有西路建筑——头门、二门、明伦堂、东西斋房、训导署、学正署、正殿、文帝祠。加上2006年,已恢复的中轴线上的建筑,通州文庙逐步复原历史上清光绪年间既有的历史建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