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大都市圈,将经济功能放在城市副中心或周边,既可以解决核心区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又能继续充分释放经济中心潜力,带动京津冀、北方乃至全国的发展。我认为,建设城市副中心也是打造北京都市圈的有益探索,要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都市圈的经济“发动机”。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建设这个“发动机”?在城市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关注三要素:人口、产业和空间,要处理好这三个要素的关系。只有坚持职住一体、产城融合及人地匹配这三个原则,才能更好地加快构建经济“发动机”。
一个理想的城市、能够促进产业很好发展的城市,一定是职住一体的城市,人们上班不需要长途跋涉。同时,光建城不行,那是睡城,光建产业也不行,那是开发区,只有产城融合才是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而我理解的城市,就是人在一定的空间里从事一定的活动,当前全国人地错位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我们在打造经济“发动机”时,一定要注重人和空间要素的匹配。
我建议采取星云城市发展思路,将城市副中心建成北京都市圈的重要组团。这点其实城市副中心做得非常好,所谓星云城市发展思路,就是要建立主城区和多个次中心及微中心。在建设中有四个要点,包括将住房等居住空间的利用和布局作为重要中心;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按照集群和产业链联系布局;围绕人口和产业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构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让人口、产业、住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产业定位上,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我们应重点导入和培育两大类产业,一个是输出性产业,包括以科技为主导的高端制造业、以金融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文化为主导的知识性产业。另一个就是当地化产业,即以人为本的生活性服务业,作为输出性产业的配套产业,这非常重要,因为产业不是孤立的。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创造更优越的条件,提供产业发展的软硬件营商环境,吸引产业落地。
此外,要坚持耦合轮动的思路,先行开发公共产品,产业导入需要提前介入,不能说把空间腾好了再引入产业,要让产业提前参与环境建设。人口导入也要及时跟上,通过城市要素的良性互动,加快打造经济“发动机”。 (本报记者 陈冬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