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5276期 >2020-09-27编印

村民开设公益课堂带动邻里吟诗作画
笔墨丹青为乡村文化添彩
刊发日期:2020-09-2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1.JPG 村民们欢聚一堂,围桌作画。 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讯(记者 田兆玉)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文明素养和精神追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永乐店镇孔庄村,王富海先是自己爱上了写诗练字,后来又带动了家门口的不少邻居。在他家的小院里,墨宝飘香,村民每周会来此欢聚,大家吟诗作画,乐不思蜀,共同感受美丽农村带来的幸福生活。

       满目翠绿间点缀朵朵花蕾,腊梅莲花错落有致。在孔庄村村民王富海的家中,刚装修好的庭院花香四溢,室内更是古香古色,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屋中央摆放着一张长桌,66岁的王富海身边围绕着几位村民,每人各执一笔,围桌而画。不一会儿,品冠群芳的各色牡丹便纷纷跃然纸上。“我们都是农民,都在跟着王老师学习,虽说比以前强点,但画的还是不行。学无止境,我们还要跟着王老师继续画。”65岁的村民张瑞银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每天都要画上几个小时,感觉特别有意思,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2014年,王富海加入老干部大学诗词系学习诗词写作,他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认真学习的态度深得老师喜爱。“其实最初我报班学诗词,人家是不收的,因为那是老干部大学,学员都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而我只是一个老农民。”干事专一、身上有股倔劲的王富海却并不想这么放弃,“最后他们被我的执着打动了,那一年破格收了我。”想起当初求学的经历,王富海骄傲地说,“听说现在招收学员的条件也放宽了,这样可以让更多有业余爱好的人都能继续深造。”

       学成归来的王富海在老师的带领下,加入了在区内颇有名气的运河诗社,因为作诗努力又有天赋,他很快就成了诗社的副社长,开始到台湖等地的成人学校为更多爱好诗词的人授课,还走进北苑小学、临河里小学等学校,成为校外诗词老师,向小学生们讲解诗词文化。

       2015年3月,王富海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了永乐店镇孔庄村运河诗社分社。不久后,孔庄诗社正式开设公益课堂,王富海利用空闲时间,免费向村民传艺。

       从诗词中,王富海收获了很多,也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人到哪儿,纸笔就跟到哪儿,“有时候突然有了灵感,抓起纸笔就得赶紧记录下来,每天晚上睡觉我也会把纸笔放在枕头旁。”几年来,他已经创作了近600首格律诗,还出版了一本诗集。

       因为诗词,王富海还爱上了书法。经文、大篆、小篆……这些字体王富海都潜心研习过。在他的工作室内,墙上各种书法作品一字排开,桌上“鸾凤和鸣”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这是附近村里年轻人结婚我给写的字,祝福小两口和和美美。”

       这几年,农村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环境变好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好了。“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提笔练字更是为大家的小日子增添了文化味儿。”王富海说,就拿农村最常见的喜事来说,盖房上梁、结婚嫁娶,别的村恐怕都是随点份子钱,但孔庄村却别具一格——送对联、送诗词、送吉祥字儿,“大家一起练字作诗绘画,可以说,抬手就能写、就能画,送给家有喜事的村民,对方也高兴。”

       兴趣相投的村民每周都会相聚一堂,挥毫泼墨、吟诗作画,好不惬意。“我虽然是个农民,但年轻那会儿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后来又幸得老师指导,感觉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王富海说。

       张瑞银跟随王富海学习绘画已经好几年了,擅长花鸟画。“刚开始啥都不懂,这几年跟着老师练,有时候在家自己也练,能摸索着画出来了。”张瑞银谦虚地说,“我感觉中国传统文化太有魅力了,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还要继续学习。”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永乐店镇孔庄村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作为重要抓手,营造健康文明的乡村和谐新风尚。如今村里能书会画的村民有十多位,笔墨丹青不仅装点了农家人的生活,同时也是孔庄村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知识、文明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