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福达
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对稳增长、保民生、调结构、增后劲具有关键作用。记者9月22日从市发改委获悉,今年以来,本市紧抓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主线,把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关键抓手,稳投资政策“组合拳”坚定有力,1月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企稳转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多种无人车招手即停,载游客到指定位置后还可以自动去充电;在艺术书店、VR乐园、无人超市转上一圈后,还可以到啤酒坊喝上几杯;爱运动的游客能在极限公园一展身手,还能在保税商店找到最酷炫前沿的体育装备……在首钢园区,这样的梦幻场景不久后都将成为现实。首钢园正在加速推进冬奥广场等片区50万平方米空间开工建设,年内完成投资近百亿元。疫情之下,和往日一样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正在各区上演,这得益于本市实施的稳投资工作一揽子政策措施。在系列政策措施带动下,本市投资增速逐月回升、均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投资实物工作量于6月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之后又顶住了新发地疫情冲击、保持平稳恢复态势,1月至8月全市投资增速实现“转正”、累计增速为0.6%,较年初大幅提升约21个百分点,完成470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7亿元。
各区投资“多点开花”,通州、石景山、昌平、怀柔、门头沟、密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自一季度以来一直保持正增长,朝阳、海淀、通州、大兴、丰台、顺义等区合计完成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六成左右,充分发挥了投资大区的担当作用。
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在统筹推进发展中,重大项目开工复工具有引擎作用。今年本市继续实施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和高精尖产业“3个100”市重点工程,保持重大项目建设劲头不松、力度不减,项目总投资达到1.3万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超2500亿元。
1月至8月,“3个100”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超1600亿元,支撑全市投资三分之一以上。120个市重点工程新建项目实现开工64项,较去年同期增加8项。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推动投资规模较大、社会影响力较强、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21个项目于6月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超1000亿元。各方推动下,全市新开工项目近1400个、总投资超7500亿元,为去年同期1.7倍,达到近年最高水平。一系列重大工程工期稳步推进,集中释放出扩投资、稳增长的强劲信号。
积极培育投资新增长点
本市在保持投资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制造业投资逆势增长,“北京智造”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完成133.8亿元、同比增长133.4%。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上半年本市新开通5G基站5135个、累计开通2.25万个,启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规划建设,累计开放151条、504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1月至8月,本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167%、高于全国155个百分点。
本市启动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服务中心、天竺综保区整车进口及药品进口检测实验业务用房等项目加快建设,为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创造更大空间。1月至8月,全市高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322亿元,同比增长19%,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
纵深推进城市更新方面,本市引导投资由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今年本市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项目43个、完工13个,完成棚户区改造超6000户,棚改安置房新开工近20个、超2.5万套,实施“留白增绿”超870公顷,建设提升便民网点超600个,启动34个第三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此外,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1月至8月完成投资58亿元,同比增长26%。
民间投资增速创新高
市发改委披露,1月至8月,民间投资完成1572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达到13个月以来最高水平。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本市以更大力度释放社会投资动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不懈努力。
面对部分民营中小微企业资金链紧张、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不稳的情况,本市把激活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活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企业投资政策环境,应对疫情全面推动实施项目审批“不见面”在线办理,持续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建立全国首家首贷服务中心、落实阶段性税费减免措施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和项目精准“输血”“供氧”。
“目前正处于全年稳投资工作的重要窗口期,本市将以更大力度打好稳投资攻坚战,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本市将继续保持重大项目开工接续有力,坚持每季度压茬推进一批市区两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开工超过600项,推动计划三四季度开工市重点工程全部按期开工,部分明年计划开工项目提前实现开工,形成可持续的稳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