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莎莎
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进行中。受疫情的影响,今年的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其实,2003年之前的高考绝大多数都是在7月举行的。当年,已经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为何提前到了6月?在北京,一代又一代青年留下了怎样的高考记忆?
1952年8月15日全国首考
我国高考制度是1952年建立的。当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要求所有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当年8月15日到17日,全国高考举行。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正面临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迫切需要大量科技建设骨干,高考很快就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
那时的高考时间尚未完全固定。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于7月15日至18日举行。高考报考前,很多人写信给高等教育部询问招生方面的问题。
例如,不少人询问高考为何不考外语。高等教育部回答:从高等学校对于考生的要求来说,考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外国语基础,入学考试也是应该考外国语的。只是由于中学外国语教学进度不齐,而且还有部分学生未学外国语,所以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暂时不考外国语。
学校和考生对高考也是非常重视。在北京,那会儿就已经有了考前“踩点儿”。
1959年高考前夕,为了使考生沉着应考,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各中学想了很多办法。男四中利用各种形式向考生介绍临场经验。他们提出:一门课未考好,要争取第二、第三门考好,坚持考完决不灰心;要准时进入考场,掌握监考员交代的注意事项;考试时要冷静、细心。考试前夕他们还停止温课,让考生们好好休息一天,并适当地安排了一些文娱活动。二十七中提前带领同学们去熟悉考场,以免临时进错考场影响情绪、耽误考试。
1977年恢复高考迎唯一冬季考试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科教座谈会最后一天发表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对恢复高考作出明确表态:“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这样一来,就有了我国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恢复高考,如春天的第一声惊雷,给数千万在迷茫中彷徨的青年以希望。很多“老三届”把以前没扔掉的课本翻出来,新华书店到的书都被人排队买走,有人用蜡板印的复习资料也被抢购一空。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千家万户,到处都在议考题、温功课,出现了许许多多父子同桌做题、师生一起复习、兄弟互帮互学的动人景象。
1977年12月10日,中断了11年之久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终于重新开考。本市15.89万名青年走进考场,参加了为期两天半的考试。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无疑是一件全国人民瞩目的大事。社会上对这次高考非常重视,全力支持考生应考。许多老师在两天半的时间里一直陪着学生,考试期间就在考场外面等待。在农村,有些考生住得离考场远,公社、大队专门用拖拉机接送。
考生们更是抱着虔诚的心前来应考。一五零中学设有35个考场,1400人参加考试,答卷期间,整个楼里竟像没有人一样,听不到一点声音。在六十五中的一个考场里,考理化时,有个考生基本不会答,却静静地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了两个小时,等到最后和大家一起交卷。他想的是不要因为自己过早交卷影响别人考试。
教育部原部长周荣鑫的女儿周敏敏,当年已经27岁,在西城区参加考试。她插过队、当过兵,一直按照父亲的要求坚持自学。她说,不管能否考上大学,都要努力学习,跟上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多做贡献。
20岁出头的周岗也是在那一年走进高考考场。“有年纪大的,可以喊一声老大哥,也有弟弟妹妹。这一屋子,两代人。” 周岗至今仍记得当年语文试卷上,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据新华社报道,恢复高考为实现四个现代化选拔优秀人才广开了“才路”,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发现了一批优秀人才。北京外国语学院考生在笔试的基础上,被选拔参加口试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招生名额。中央音乐学院原计划招收130多人,报考的有1.7万多人。考试结束,达到录取标准的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招生名额,学校发现了不少有培养前途的艺术人才。
1979年起固定为7月7日开考
1978年全国高考于7月20日至22日进行。当年的高考实行了全国统一命题。教育部表示,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争取时间尽快提高大学的外语水平和把中学外语教学促上去,决定当年增考外语。考生学的什么语种,就考什么语种,没有学过外语的考生,可以免试。外语考试成绩当年暂不记入总分,但可作为录取时的参考。
1979年,高考于7月7日到9日进行。从此,高考日期固定下来,除1983年为7月15日至17日以外,1979年至2002年的20多年高考都定为7月7日至9日。高考日期的固定,对稳定中学教学秩序和规范招生考试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2000年起,北京还实行过6年的一年两考,即增加了一次春季高考。教育部门介绍,这主要是出于为落榜考生增加一次应试机会、缓解考生压力,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考虑。
不过,春季高考实施后却遇冷。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太少,名校也始终未加入,很难吸引优秀生源。另外,首都高校年年扩招,已基本能满足群众的上学需求。2005年6月24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宣布:从2006年起,本市不再进行春季高考招生。
2002年,是高考时间调整前的最后一次7月高考。当年,北京7万多名考生应考。不过,他们的考试时间缩短为两天,因为北京首次实行“3+X”。“3”是指语文、外语、数学三科。“X”是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
2003年起考试提前到6月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北京夏季高考实行“3+X”,考试时间比全国少一天,在6月7日至8日举行。
已经实施了多年的7月高考为何要改在6月进行?
据悉,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都有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
教育部对此进行了十多年的论证。教育部曾请中国气象局协助提供了5年内特定时段全国各省(区、市)气温、降水、洪涝灾害、台风的分布及对比情况资料,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讨论通过了《关于高考时间调整方案》,将高考提前到6月。
方案公布后,北京做出调整安排。教育考试院在2002年底排出了2003年夏季高招主要日程安排,公布招生简章、高考报名、填报志愿等各项议程全部提前了1个月。
从那以后,一直到去年,高考都固定在6月举行。
不过,对于高考时间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不断有人建议,高考应在周末进行。这样一来,家长送考不用请假,考生也不用担心堵车,保障部门的压力也能随之降低。
但反对者认为,家长不用请假,等于鼓励家长送考陪考,全社会的高考压力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更添焦虑情绪。
对此,教育部门也展开了调研。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高考涉及全国千万考生的利益,更改高考时间必须慎重,需要经过严密科学的调研论证。参与过多年高考组考工作的内部人士表示,如果将高考改在周末,每年时间不确定,将给农村地区的组考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今年,高考推迟到了7月举行。高考延期,既是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为把疫情对广大考生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
结合疫情防控情况和北京实际,2020年北京市高考时间确定为7月7日至10日。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各相关部门全力做好了高考组织、保障的各项工作。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全社会的一场大考,也给这一届高考生们留下一段不同寻常的备战经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高考记忆,不变的是,每一代考生都在高考考场书写着青春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