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维静 田兆玉
推进垃圾分类,这俩村、社区各有妙招:西集镇冯各庄村建立垃圾分类学习群,将垃圾分类检查结果上传到群里,谁家做得好,谁家做得不好,群里都能看到,村民比学赶超,践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还在群里分享经验和窍门;梨园镇靓景明居社区通过建立“三级桶长制”,让一个桶站同时拥有主体单位、党员和志愿者、两委班子三位“管家”,通过层层落实,让垃圾分类无死角、无盲区,帮助居民更快更好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冯各庄村:
微信“夸夸群”激发村民分类热情
“老张家垃圾分得很好,垃圾桶还做了对应标识,值得大家参观学习;小王家需要再提醒一下,存在其他垃圾放在厨余垃圾桶里的情况……”每天清晨,西集镇冯各庄村“垃圾分类”微信群就开始热闹起来,村干部会上传当天垃圾分类现场照片以及台账记录照片,谁家做得好,谁家做得不好,群里都能看到;村民们也会将垃圾分类小经验都发到群里,“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的口号逐渐走入农户家中,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冯各庄村作为西集镇10个垃圾分类示范村之一,垃圾分类宣传、培训等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中,截至目前,全村已有超过90%的村民能较好地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党员、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该村有住户170余户,党员28人,村民代表30人,从5月起,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主动通过纸质材料、视频短片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读懂吃透政策要求后,再入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村民听,便于大家理解。“村里老人居多,我们就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给他们讲解,这样效果更好。”村支委、妇联主席朱立平说。
村里还有一个“垃圾分类学习群”,村干部会上传当天垃圾分类现场照片以及台账记录照片,做到每日到岗到位,指导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我们还在群里公开垃圾分类检查结果,谁家做得好,谁家做得不好,群里都能看到,让村民相互监督、比学赶超。”朱立平说,村民都好面子,大家抢着分类,还将一些小窍门、小经验都发到群里,大家你追我赶,努力将自家垃圾分类做到位。前段时间,群里发布了一则这样的信息:“张志强家把垃圾桶做了显著的标识,一眼就能看清什么垃圾放到哪个桶里,值得大家参观学习。”原来,年过七旬的张志强老人与老伴一起生活,老伴患有白内障。他在垃圾桶上分别贴上了写有“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字样的纸条,以便提醒自己和老伴垃圾要分类投放。
“村民有好的经验做法,我们要多鼓励、多表扬,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拧,工作开展起来就顺畅多了。”朱立平说,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该村通过发放资料、上门宣传的方式,真正形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村委会还对村里保洁人员进行培训,要求保洁人员对放在塑料袋里的垃圾进行检查,不符合分类要求的,要进行指导和记录。
目前冯各庄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已逐步进入正轨。每天早上6点到7点,村民将分好类的垃圾送到专门的垃圾分类收集点;8点左右,乡镇的垃圾车把垃圾运走,保证道路清洁、环境优美,“果皮菜叶等放到绿色垃圾桶里,可回收垃圾放到蓝色垃圾桶里……”村民王来老人高兴地说,“别看我年纪大了,现在我对厨余垃圾与可回收垃圾怎么分,可清楚得很。”
靓景明居社区:
一桶三“管家”指导居民分类
“小朋友,我检查一下你们的垃圾袋,看看你们分得对不对?”站在分类桶站前,物业“桶长”葛秋华对居民耐心提醒道,看见垃圾分得全部正确,还不忘送上小礼品并鼓励道:“真棒,全分对了,看来垃圾分类的知识你们掌握得不错。”
据了解,靓景明居社区通过整合两委班子、党支部和物业力量,将辖区的垃圾桶点位划分为“东区”和“西区”2个责任区,并推行“三级桶长制”。一级“桶长”由4名两委班子成员负责,每位成员对责任区内的垃圾分类实行总体监督指导;二级“桶长”由支部党员、在职党员和志愿者组成,以每人认领一组垃圾桶的形式,指导居民开展垃圾分类;三级“桶长”由物业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对不符合投放要求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垃圾桶及周边卫生消毒、垃圾收集清运的辅助工作等,确保垃圾分类到位。
为保障各级桶长与居民沟通的专业性及亲和性,靓景明居社区还专门对各组桶长开展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两桶一袋”等基本概念、易混淆垃圾区分方法、文明用语、如何通过语言激励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等诸多方面。一通“干货”下来,让桶长们全部变成垃圾分类“精英”,更好更快为居民提供服务。
“三级桶长”盯守式服务以来,居民们明显感觉垃圾分类不用再“猜”了。小区居民刘雨芬说:“以前扔垃圾有不清楚类别的都是靠自己猜,现在有人盯桶,再分不好类时可以先问问专业人士,这样我就更快掌握垃圾分类知识了。”
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梨园镇垃圾分类工作高效推进,各村队、社区结合实际,创新方式方法。从大方居社区的流动撤桶模式到魏家坟村的党员实名制认领垃圾桶,从引入社会力量购置垃圾桶站到聘请垃圾分类引导员,各村队、社区不断提振责任感,从细微之处入手,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