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这处房子就像为我儿子建起的‘财产城堡’,以后就算我不在了,也能放心他的终身照护有了着落。”4月2日是全国世界自闭症关注日,而在今年4月2日,70岁的田女士收到了一份暖心的“礼物”——在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她拿到了标注着信托财产信息的不动产权证书。这起全国首例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案例的落地,不仅圆了田女士的心愿,更标志着北京市在破解信托登记难题上迈出关键步伐。记者昨日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北京通过市区联动创新,建立“三步走”登记路径,让不动产、股权等非资金信托财产登记变为可能,为民生保障和企业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故事要从田女士的担忧说起。作为一名自闭症患者的母亲,她三年前就办理了全国首单自闭症家庭现金信托,但家中最核心的资产——一套房产,却因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始终无法纳入保障体系。“孩子今年40岁,我最大的顾虑就是百年之后他该如何生活。”田女士的困惑,道出了千万特殊家庭的心声。据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特殊需要人群已超2000万,不动产信托成为这些家庭的刚性需求。
转机出现在2024年。北京市依托“两区”建设政策优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不动产、股权等作为信托财产的信托财产登记及相关配套机制,在通州区等区开展试点。通州区政府迅速行动,组织信托公司、律师、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多部门专题研讨,针对田女士的案例量身定制方案。记者了解到,过去不动产信托面临权属不清、交易复杂、成本高昂三大难题,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这次试点实现了两大关键突破:在不动产权证书附记栏标注信托产品名称,明确财产归属信托计划而非信托公司,将信托财产与信托公司的自有财产、委托人财产相区分,从法律层面切断了财产被侵占、挪用或强制执行的风险;无需现金过渡,通过房产转让完成登记,大幅降低时间和资金成本。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北京创新推出的“三步走”登记路径。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以“信托产品预登记、签订信托文件、信托财产登记”为核心的路径,加上地方立法保障和专项文件支撑,破解了长期制约信托行业发展的财产登记制度不完善难题。“我们坚持市区联动,把政策创新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让信托从高净值人群专属工具转向普惠型财富管理载体。”该负责人说。这种协同机制不仅让田女士这样的特殊家庭受益,更在昌平区实现养老规划、朝阳区完成全国首例股权信托登记等案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北京的这项改革已产生全国性示范效应,多个省市正积极谋划跟进。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双首单”落地情况,通过鲜活案例扩大政策影响力。市发展改革委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机制建设,进一步释放信托制度的财富管理和风险隔离功能,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贡献“信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