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98期 >2025-11-06编印

艺术城邦在钢筋与灵感碰撞中崛起
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年底将全部封顶
刊发日期:2025-11-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赵鹏

当八台塔吊的金色机械臂在宋庄湛蓝的天际下划出优美弧线,1400多名建设者正将钢筋水泥与艺术的灵感激荡成诗。在这片沸腾的工地上,年轮美术馆的阶梯正为艺术观众铺就通往灵感的坡道,九栋楼刚刚集体封顶已奏响艺术城邦生长的节拍,多栋建筑的二次结构施工则在为艺术工坊雕琢温馨的创作空间。

昨天,记者从中建五局获悉,这里不是普通的建筑工地,而是一座将容纳2000余名艺术家、承载全链条艺术生态的“艺术城邦”施工现场,正以“拿地6小时即开工”的速度奇迹,持续书写着城市副中心文化地标诞生的新篇章。

塔吊与艺术的交响施工

湛蓝的天幕下,八台塔吊如金色的琴弦,在宋庄的上空奏响建设的交响。1400余名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正将钢筋、水泥与艺术的想象熔铸在一起。

年轮美术馆正进行B1层结构施工,蓝色的防护网如艺术的幕布,掩映着内部正在雕琢的艺术阶梯。未来,这里的人行坡道将如艺术的阶梯,直达二层,让观众与各式艺术展来一场不期而遇的对话。八号楼、九号楼等已率先封顶,逐渐褪去施工的“外衣”,正潜心于二次结构的打磨。不久后,这里便将开启初装与精装的蜕变。A区五号商业楼的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已彻底拆掉挡板与防护网,露出的建筑肌理如艺术的初稿,在阳光下等待着灵感的着色。

多栋建筑的顶层屋面混凝土浇筑正悄然进行,每一寸混凝土的凝结,都是向艺术殿堂的一次迈进。这些最高五层的建筑,却有着最高5.5米的层高,为艺术家的创作预留了足够的挥洒空间,让巨幅画作、大型雕塑都能在此自由生长。

工地上,蓝色的围挡与灰色的建筑交织,塔吊的机械臂与艺术家未来的创作工具仿佛在此刻完成了一次时空的握手。这片沸腾的工地,不是简单的建筑现场,而是一座艺术城邦的胚胎,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孕育着属于宋庄、属于副中心的文化新生命。

艺术家共创的空间诗学

在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的设计蓝图里,每一条线条、每一处空间都流淌着艺术家的呼吸与思考。中建五局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总工张吉庆介绍,项目团队以“时间跨度大、调研范围广、研究层次深”的调研为基石,曾相继召开3次方案评审会、3次艺术家座谈会,实地走访21处、访谈艺术家220人,最终凝结成220份调研记录表,在这些数字背后,正是对艺术家需求最虔诚的倾听。

这里的设计,是一场艺术家主导的共创实验。张吉庆表示,从规划进程到空间设计,再到平台建设,艺术家的身影无处不在。青年艺术区的公共空间,从街道家具到广场铺装,都由艺术家亲手参与勾勒,延续宋庄独有的艺术家设计基因。在这片艺术疆土上,未来艺术家还将深度参与设计墙面彩绘、参与设计展示橱窗、参与设计庭院雕像、参与公共空间打造等,让每一处公共空间都成为艺术表达的画布。

工坊空间的设计,率先为艺术创作让路。相关楼体电梯的尺寸充分考量原材料及作品运输的需求进行加大,走廊也局部加宽,让公共区域成为艺术家创作、展示与交流的延展舞台。室内环境的营造,更是一场对艺术创作的温柔致敬。南北向采光与屋面高窗的搭配,让自然光均匀、柔和地洒落,既避免太阳直射的干扰,又为创作提供充足的光源;窗户具备开合功能,高窗采用电动式开关,让画室里的颜料气味、溶剂气息能及时消散,保持空气的清新;窗户的磨砂玻璃、艺术玻璃或遮光窗帘,在保证透光性的同时,为艺术家筑起一道防止窥探的屏障,守护创作的私密性。

更令人瞩目的是工坊内“艺术之塔”的设计。它是亲近艺术灵感的探索空间。塔内的开放冥想空间,是艺术家寻找创作灵感的静谧角落,也向公众敞开探索与打卡的大门,让艺术的灵感在此自由流转、碰撞。年轮美术馆则以清水混凝土整体浇筑,外立面保留的模板纹理如树木年轮,与工坊的灰、白、红配色相得益彰,内部围绕中心庭院打造的艺术感知空间,将成为青年艺术家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殿堂。下沉广场则是活力的枢纽,未来将集露天剧场、艺术市集、休闲广场于一体,汇聚艺术档案馆与艺术连廊,形成复合型的公共开放空间。

艺术城邦多维快速生长

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是一座正在生长的“艺术城邦”,它以独特的建筑语言,诠释着艺术与生活、创作与展示的共生关系。

这里的建筑,是“居住-创作-展示-交流”的复合容器。900余套工坊,面积从90余平方米到500余平方米不等,层高在4.5米至5.5米之间,适配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需求。无论是新锐画家的画布,还是多媒体艺术家的沉浸式作品,都能在此找到适配的空间。部分工坊预留的展示橱窗,如同一扇扇“文化窗口”,让创作过程与艺术欣赏形成良性互动。

配套设施的布局,构建起完整的艺术生态链。公共美术馆、共享画室、公共食堂、艺术多媒体厅、画材及作品仓库等设施,为艺术家提供了从创作到生活的全维度支持。根据相关规划,“宣、展、售”一体化的运营模式,让年轮美术馆成为艺术推广的核心引擎,丰富的展陈空间类型和完整的观览流线,搭配艺术品商店,将实现艺术品创作的宣传展售闭环。物业、代售、文创等业务的介入,更是为艺术家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助力宋庄形成板块完整的艺术产业链条。

工坊建筑的整体风格,延续了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的底色,以开放包容的现代艺术建筑风格为主,整体采用灰、红、白的小镇色调,构建起“一园、两片、三聚落”的规划结构。在绿色建造方面,项目践行“永临结合”的理念,约1公里的混凝土基层道路施工后铺沥青即可通车,地下室电线布局与楼梯及其扶手设计都着眼于减少建筑垃圾的一次成型,BIM技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更是让项目朝着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迈进,践行“无废城市”的建设理念。

这座艺术城邦,从“拿地6小时即开工”的效率奇迹开始,便注定要成为副中心的文化新焦点。预计到今年底,这里将实现主体建筑全部封顶的目标,二次结构的施工也将完成一半。

未来当投用后,它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艺术生态的孵化器,将以产业聚集效应,吸引2000余名青年艺术家在此扎根,让宋庄的艺术火种,在这片新的土壤上燃成燎原之势,照亮副中心的文化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