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朱松梅
坝河通航工程进入最后收尾阶段。昨天,坝河15公里通向副中心游船航线开始试航,这也是本市首条贯通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旅游航线。
4处双向船闸完成建设
酒仙桥附近,秋色中的颐堤港湾码头宛如一幅油画。上午10时,两条蓝色游船启程,一路穿越将台、酒仙桥、东坝、金盏等核心组团,终点是温榆河。
这是北京首条贯通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旅游航线,全程15公里。朝阳区水务局建设管理科科长马海涛介绍,驼房营、北岗子、东坝、金盏4处双向船闸已完成建设,在不久的将来,完成试航后,坝河航线将正式向市民游客开放。
沿途的景色浓墨重彩,金叶水蜡层林尽染,水杉枝叶橙红相间。不仅是秋天,事实上,这里一年四季都如同景观长廊,三季都有繁花点缀。河畔栽种了山桃、碧桃,春天,粉白花朵如云似雾漫坡铺展。
坝河有大约800年历史,曾是一条繁华的漕运通道。如今,航线将北京太古坊、798·751艺术区、郎园Station等沿岸商圈、文创园区依次串联,正逐步打造世界级滨水经济区。
2019年,朝阳区就开始谋划坝河的治理。目前,第四使馆区段1.5公里林草水岸、酒仙桥路至郎园段2.3公里山碧桃水岸已开放,机场第二高速至温榆河段6.7公里滨水空间也于9月底开放。沿线配套建设了综合驿站、游船码头及运动场地。
43.4公里慢行系统将全线贯通
游船一路向东,岸边的绿道也一路蜿蜒。虽然是工作日,但骑行者一个接着一个,在高低起伏的绿道上驰骋。
马海涛介绍,坝河两岸21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已实现贯通,形成“步道+骑行道”的复合型交通网络。沿岸的13座跨河桥完成桥下联通,进一步提升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这意味着市民可以一路畅行,无需绕行也没有断点。
“十五五”期间,坝河两岸的慢行系统将全面贯通,总长度达到43.4公里,上游连接北护城河,下游连接清河-温榆河和北运河。在垂直河流方向,将滨水绿道与沿线公园绿道、市政慢行路网连通,实现水网、绿网和路网“三网融合”。
坝河的治理打破了“水是水、岸是岸”的旧格局,让河道、绿地、建筑物融为一体,周边的小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金盏淀为副中心拦蓄洪水
航线的终点是一汪湖泊,位于坝河汇入温榆河的河口处,它有个好听的名字:金盏淀。那里也承担着蓄滞洪水的重要作用。
坝河是温榆河的支流,西起东北护城河,向东汇入温榆河,全长21.7公里,流域面积163.1平方公里。在本市“西蓄、东排、南北分洪”防洪排水体系中 ,坝河是“东排”与“北分洪”的核心通道,直接承担中心城区及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排涝任务。
今年9月30日,坝河口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已面向社会开放,目前正推进景观绿化、闸房装修等收尾工作,计划12月底前全面完工。该工程治理范围为坝河机场第二高速路至入温榆河口段,全长6.7公里,建设面积达248.38公顷。
该工程新建了2处蓄滞洪区,其中就包括金盏淀,总调蓄容量达338万立方米。目前3座分退洪闸、1座节制闸及1座船闸已完工,31米高的水情观测塔主体工程也已完工,既满足汛情精准监测需求,平时还能作为观光眺望设施,实现功能复用。
在保障防洪功能的同时,坝河口蓄滞洪区对河岸空间进行了全面生态重塑。沿着河岸线,1.15万株、39种乡土观赏树种有序分布,形成了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生态绿廊,将成为秋季打卡坝河的最美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