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98期 >2025-11-06编印

地下藏海绵 地上现绿洲
治水工程焕新城市空间
刊发日期:2025-11-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冯维静

地面上,将成为满是绿意、居民散步遛弯的新去处;地面下,11600立方米的“地下海绵”正悄然储蓄着水资源,守护城市防汛安全。明年春天,这幅“地上绿洲、地下海绵”的画卷将在副中心成为现实——眼下,通州区通胡大街、玉带河大街防涝泵站及蓄水净化池项目已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不仅为城市副中心筑牢防洪排涝与水质保障的“末端闭环”,更打造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持续的“副中心样板”。

地下藏设施 地上添绿意

不同于传统市政设施“灰扑扑”的外观与空间占用问题,该项目以“全地下式”设计实现了颠覆性突破。通胡大街、玉带河大街两处的防涝泵站与蓄水净化池被整体“藏”于地下,原本可能被钢筋水泥占据的地表空间,如今变身成为市民休闲休憩的景观广场,同时还增设了海绵城市科普园地,让治水理念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传统泵站往往又大又显眼,还会占用大量地表空间,与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需求脱节。”据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我们的‘全地下’设计,就是要让市政设施从‘突兀存在’变成‘隐形服务’。现在地面上的广场已经能看到雏形,明年春天绿植全部种好后,这里会成为周边居民散步、遛弯的新去处,真正做到‘治水’与‘惠民’两不误。”

这种设计不仅让市政设施“隐于无形”,完美契合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据介绍,通胡大街防涝泵站建设规模达18m3/s,配套合流制溢流调蓄池规模5100m3;玉带河大街防涝泵站建设规模26m3/s,调蓄池规模更是达到11600m3。在保障强大治水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释放了地表生态与公共空间,真正实现“还绿于城”。

储净一体化 雨水变“活水”

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采用“硅砂蜂巢储净一体”技术,构建起“储存+净化”同步进行的高效治水体系。蓄水池内部如同一个巨大的“地下蜂巢”,特殊的硅砂结构不仅具备超强储水能力,还能在雨水储存过程中,通过物理过滤与生化净化双重作用,精准截留、降解雨水中的悬浮物与污染物,让雨水从“快速排走”转变为“有效利用”。

前几日的降雨过程中,该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得到实战检验。数据显示,经处理后的合流雨水水质大幅提升:COD(化学需氧量)进水浓度603mg/L,出水浓度仅28mg/L,去除率高达95%;SS(悬浮物)进水浓度992mg/L,出水浓度低于5mg/L,去除率99%;总磷进水浓度1.61mg/L,出水浓度0.29mg/L,去除率82%;氨氮进水浓度14.8mg/L,出水浓度4.62mg/L,去除率69%。

“之前下雨天,路边的雨水井偶尔会有浑浊的水溢出,现在有了这个‘地下海绵’,雨水先存起来净化,再排出去的时候清澈多了。”负责项目周边路段保洁的张师傅观察得十分仔细,这一系列数据与市民感受共同表明,项目已构建起健康稳定的水循环系统,为应对50年一遇暴雨提供了“水量充足、水质达标”的双重坚实保障。

智慧低碳运营 全周期降成本

“全地下”设计与“储净一体”技术的结合,还为项目带来了显著的智慧低碳优势与长期经济效益。在运行过程中,硅砂蜂巢技术主要依靠自然重力流与生态原理实现水质净化,大幅减少了传统污水处理中电力、药剂的消耗,同时降低了人工维护成本,真正实现低能耗、近零药剂的低碳运行模式。

此外,地下密闭环境避免了阳光直射,有效抑制藻类滋生,减少了设施清淤频率与维护难度。“传统污水厂处理1立方米水要1.5到2元,我们这个硅砂蜂巢系统只要0.15元左右,而且不用频繁加药剂、清淤泥,长期运营下来能省不少钱。”李工程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全生命周期来看,这种模式既环保又经济,特别适合在城市核心区推广。”

此次通州区海绵城市新项目的试运行,标志着城市副中心在治水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这一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助力全国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