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前不久结束的中山公园金鱼展上,来自通州的多款宫廷金鱼集体亮相,博得满堂彩。这些美丽的小精灵多出自“90后”金鱼匠黄昊之手。他用13年光阴精心搭建起“宫廷金鱼基因库”,每一尾金鱼都承载着六百年宫廷文化的基因密码,在静谧的水波中续写属于东方美学的传奇。
如今,黄昊带着他的金鱼团队扎根通州,以“重走金鱼历史”的执着,将个人命运与六百年宫廷金鱼文化绑定。他说:“守正是知道什么是对的,创新是为了让对的东西活下去。”在城市化浪潮中,黄昊用养殖池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让“国粹金鱼”在新时代继续游曳生辉。
养鱼世家的基因觉醒
在北京市通州区一片静谧的养殖基地内,三百余方鱼池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水面泛着粼粼波光。池中游动的鹅头红金鱼头顶朱砂头茸,如红宝石般晶莹剔透,尾鳍舒展如绶带;王字虎头金鱼的鳞片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额顶“王”字纹路清晰如刻;蓝蛋凤金鱼尾鳍如蓝色绸缎,游动时似云霞翻涌,恍若古画中走出的精灵。
黄昊就在一座座鱼池间不停走动、停留,仔细观察。最近,他扎在鱼场里的时间越来越长。随着气温下降,他得更频繁地观察金鱼状态,灵活调整养护策略,“通过稳定水质、严格检疫和动态喂食,宝贝儿们才能成功越冬。”天气变冷,金鱼越冬进入关键期,“水质是金鱼过冬的核心。”黄昊解释,水体需保持“微绿且透亮”的状态,既要避免因营养不足导致水质过瘦,也要防止水体过肥导致藻类过量,从而影响金鱼。这种平衡很难把握,要既能提供天然营养,又能确保金鱼活动清晰可见。
国粹金鱼被称为“人工雕琢有鲜活生命的艺术品”。千年的发展演变历史,成就了“东方圣鱼”的美誉。明清时期,宫廷金鱼是采撷于民间的奇珍异品;现代意义上的宫廷金鱼则是“不失文化底蕴的金鱼精品”。天棚鱼缸石榴树,北京人喜欢在庭院、居室中摆上鱼缸瓦盆,一汪碧水中,数尾色彩斑斓的金鱼游弋其间,赏心悦目。旧时北京,宫廷之中、权贵大户、小康人家、市井瓦舍,无不以摆上几缸金鱼为乐事。
黄昊,今年33岁,出生在金鱼世家。
上世纪90年代,朝阳区一处老式四合院的屋顶,3岁的黄昊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攀上瓦盆区。父亲用青花瓷盆培育的珍珠鳞金鱼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体型如成人手掌般硕大,鳞片排列精密,游动时尾鳍铺展如扇。“一只手根本捧不过来”,黄昊至今记得幼年时被金鱼“震撼”的瞬间。这种视觉冲击成为他日后投身金鱼事业的原始动力。
从传统鱼把式进阶到现代科学的渔业种质培育,黄昊一路成长。大学阶段,他选择了园艺专业。园艺与金鱼养殖存在诸多互通性,无论是在生物生长环境的调控,植物与动物生命周期的管理,还是对生态平衡的维护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毕业后,他放弃城市高薪工作,选择回到通州区继承父业。这里原是京郊传统金鱼养殖区,他租下4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养殖棚,每个棚内排列着精细化养殖池,池水引自地下深井,通过循环系统保持恒温恒湿。
以野生鲫鱼为基底复刻宫廷金鱼
面对市场上杂交混乱的金鱼基因,黄昊于2017年启动“重走金鱼历史”计划——从野生鲫鱼开始,完全复刻古人培育宫廷金鱼的演化过程。
这一计划源于他对北京宫廷金鱼深厚历史的敬畏。
作为中国金鱼的发祥地之一,北京自明代起便成为宫廷金鱼培育中心,清代更发展出“鹅头红”“王字虎头”等名贵品种,其选育技艺被记录于《金鱼图谱》等古籍中。黄昊以通惠河野生鲫鱼为基底,通过六代选育,约12年,逐步实现从两尾草金鱼到四尾蛋凤的形态跨越。目前培育出的蓝蛋凤已接近古籍记载的七成形态,游动时如蓝色绸缎在水中飘舞,还原了古画中“头尖尾长”的经典风姿。
在培育过程中,黄昊严格遵循《金鱼图谱》等古籍上的记载,保存包括蛋凤、鹅头红、王字虎头、黑老虎、水泡等在内的12大类40余个传统品种。其中,鹅头红金鱼因“红不过嘴”的特征备受推崇,其头茸如红宝石般晶莹剔透,身体洁白如雪,曾一度濒临消失,经十年保育才恢复种群;王字虎头则需养殖三年才能形成额顶“王”字纹路,淘汰率高达80%,体现了传统技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现在,他培育的蛋凤金鱼、黑老虎、紫蝶尾等稀有品种已达国内顶尖水平,成为北京宫廷金鱼文化的活态见证。
黄昊深知,宫廷金鱼的培育需“守正”与“创新”并重。因使用坐地鱼缸,以前看金鱼,多是从上往下俯视,所以更重金鱼的背部形态,但现在人们养鱼多用与视线齐平的玻璃鱼缸,更多看到金鱼侧面形态。他通过“尾鳍调高”技术,将蛋凤金鱼的尾鳍角度从平缓下垂提升至150度,培育出侧视观赏性更强的裙摆状尾形蛋凤;通过提纯杂交等技术,培育出雪青色虎头,其鳞片光泽度高,如冰晶般通透。
这些新品既保留了古籍记载的基因特征——如鹅头红的“红不过嘴”、王字虎头的“王”字纹路等传统标志,又通过“尾鳍调高”“鳞色提纯”等现代技术,培育出裙摆蛋凤、雪青色虎头等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美感的品种。它们不仅满足了现代家庭对观赏鱼“小而精”的审美需求,更以易饲养、抗病强的特性,让六百年宫廷金鱼从皇家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新时代的水族箱中继续绽放生机。
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十余年持续选育与提纯,蛋凤金鱼色彩谱系实现全面突破。黄昊成功培育出红、白、红白、蓝、紫金、紫蓝花、雪青、五花、五花红头、素蓝花、水墨、奶牛、云石、红头紫身、红头黑身、丹顶、十二黑等17种稳定色系,涵盖蛋凤金鱼所有已知颜色类型。
“目前蛋凤金鱼的全部色系均已培育成功。”黄昊表示,通过多代定向选育,不仅实现单色系纯化,更创新性培育出红头紫身、水墨等复合色型,丰富了金鱼观赏价值。
除色彩突破外,其团队还成功培育出蓝鹅、黑老虎、五花鹅头等市场稀缺的珍稀品种。这些品种因体征独特、遗传稳定性强,受到金鱼泰斗李振德、观赏鱼育种专家何川等业内权威的高度评价,认为其“为金鱼品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目前,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商业化育种,部分珍稀品种将于明年春季进入市场。
坚守“三年成鱼”的古老准则
“金鱼是时间的艺术,急不得。”黄昊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在通州区的养殖基地里,他始终坚守“三年成鱼”的古老标准——王字虎头金鱼需在精细化养殖池中慢养三年,体长达到15厘米时,额顶才会自然形成如“王”字纹路的头茸。这种与工业化速成养殖截然不同的理念,正是对传统技艺的极致坚守。
“你看这头茸,三年才长成,每一道纹路都是时间的馈赠。”黄昊轻抚着池中游动的王字虎头。他深知,宫廷金鱼的魅力不仅在于形态,更在于那份由时间雕琢的从容与优雅。
在慢养的基础上,黄昊与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合作,展开了一场“饲料革命”。他们通过添加天然成分,显著提升了金鱼鳞片的饱和度。如今,池中的鹅头红金鱼头顶朱砂红头茸,高贵典雅,雪青色虎头游动时更有如云似雾的飘逸感。
“科技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传统活得更好。”黄昊指着实验池中的改良金鱼说。这些新品既保留了古籍记载的基因特征,又通过“尾鳍调高”“鳞色提纯”等技术,满足了现代家庭养殖的审美需求。
在通州基地的300余个养鱼池中,黄昊对金鱼实施着近乎苛刻的“六选七选”筛选流程。从鳞片排列的齐整度到尾鳍的形态,从色彩的纯度到游动的姿态,每一尾金鱼都需经过六七轮的筛选,淘汰率高达90%以上。
“你看这尾蛋凤,尾鳍必须如裙摆般展开,角度差一度都不行。”黄昊用特制网具将一尾蓝蛋凤金鱼捞出,仔细检查其尾鳍分叉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他的养殖场成为国内罕见的“宫廷金鱼基因库”,保存着蛋凤、鹅头红、王字虎头等12大类40余个传统品种。
作为业内知名的“金鱼匠人”,黄昊凭借十余年潜心培育,成功打造出蛋凤、鹅头红、王字虎头、黑老虎等二十余种精品金鱼品种。其培育的金鱼连续多年亮相中山公园、恭王府等国家级金鱼展,以独特的体态、艳丽的色彩和稳定的遗传特性,赢得游客与业内同行的高度评价。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山公园金鱼展上,他培育的多款宫廷金鱼集体亮相,博得满堂彩。在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金鱼分会、水族造景分会的联合推选下,他分别当选委员会委员、副会长及委员会专家,成为国内金鱼领域最年轻的协会领导层成员。
现在,黄昊正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金鱼抗病性及观赏性协同育种研究,未来有望为市场提供更多兼具健康与美感的金鱼品种。
当有人质疑“养金鱼能否成为正经职业”时,黄昊用市场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他精心培育的三年生精品蓝鹅头金鱼,单尾售价可达5000-8000元,不仅刷新了传统金鱼的价值认知,更开创了年轻一代匠人“以技养艺”的商业新模式。黄昊怀揣更大愿景:以改良版金鱼打开市场,引导大众认识真正传统的金鱼,通过50-70年持续选育,建立从野生鲫鱼到各品种的纯净基因谱系,让宫廷金鱼在守正与创新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