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渠头小学东侧的放学路上,原本让家长刘建杰“提心吊胆”的拥堵与安全隐患彻底消除——一条新安装的减速带,让过往车辆自觉放慢速度,孩子们的回家路变得安心。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通州区“秒接速办”工作机制的高效运转,也是副中心以“快响应、实处置”践行民生服务的生动缩影。
10分钟响应打通诉求通道
“每次过路口都得提心吊胆,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事故。”刘建杰所说的道路,是渠头小学学生每日往返的必经之路。每到放学时分,人流与车流在此交汇,道路两侧商铺实墙形成视觉盲区,且道路缺少缓冲设施,导致车辆快速穿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安全风险陡增。附近居民陈单华也无奈表示:“有些车出路口不减速,不管有没有人,要是能慢下来,我们也能及时制动。”
出于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刘建杰拨通了市民热线。令他没想到的是,诉求刚提出,便得到了快速响应。于家务回族乡市民诉求处置中心工作人员胡丽丽介绍,接到诉求后,中心第一时间与刘建杰核实信息,精准派单至城乡建设办,“从接单、派单、核实到工作人员抵达现场,全程控制在10分钟以内,确保诉求不拖延。”
城乡建设办工作人员何松华在勘查现场后,迅速明确问题核心:“这条路是家长接送孩子的必经之路,国道车流与接送车流汇流,再加上视觉盲区,确实容易发生事故。”经过与村委会沟通,并与家长进行协商,安装减速带的解决方案很快确定,并迅速落地。“安装完之后效果特别好,车过去时都会踩刹车,速度慢下来很多,我们也放心了。”家长们的认可,成为“秒接速办”机制民生温度的直接注脚。
“这速度,必须点赞!”
刘建杰诉求的快速解决,并非个例。近期,通州区全面推行“秒接速办”工作机制,将网络平台问题、12345诉求工单、网格员上报事件中可快速办理的事项纳入“绿色通道”,刷新社会治理响应速度。
在宋庄镇,居民王先生近期发现家门口的临时信号灯故障,过往车辆行人混乱穿行,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于是拨打12345市民热线求助,希望政府部门前来检测修缮。区城市管理委接到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派发工单后,立即部署市政管理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检修,迅速完成更换电瓶及电路检测,确保该路口1小时内恢复交通秩序;无独有偶,市民黄先生途经车站路,发现路边阻车桩反光条被剐蹭掉落,夜间机动车经行很容易出现磕碰情况,区城市管理委在接到该情况后即刻联系设施维管部门携带工具前往现场,将原本破损的反光条全部更换,确保夜间行车安全,从出发到问题得到解决,全过程约50分钟。
“刚反映信号灯不亮堵车的事,政府马上就来人给调试解决了!这速度,必须点赞!”百姓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连连称赞。这背后,正是通州区践行“秒接速办”工作模式的生动缩影。
“秒接”不延迟 “速办”提效率
“秒接速办”并非简单追求速度,而是通过流程再造与闭环管理,实现“高效处置、群众满意”。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全面强化了“秒接速办”工作机制。具体来说就是,“秒接”不延迟:安排专人专岗,对市民诉求实现“秒级”响应、第一时间签收、第一时间联系,确保每一个诉求都能被及时“听见”。“速办”提效率:通过内部流程优化,将任务派发、现场处置、结果反馈各个环节的时间全面压缩。对于配套设施的小修小补、市民身边的安全隐患、市容环境的废料堆弃、环境秩序的整治提升等问题,做到问题不过夜,全面力争当日处置完毕,对于简单易办的诉求,要求一小时内处理完成。用“秒接速办”的工作作风,让群众感受到副中心工作的速度和温度,确保快速解决群众问题,赢得群众满意口碑。
从校门口的减速带,到路口的信号灯,再到路边的阻车桩,通州区“秒接速办”机制解决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民生问题,更是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深度践行。
接下来,通州区将持续深化“秒接速办”机制,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优化办理流程,以更快速、更高质量的服务,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
本报记者 冯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