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群琛 石峰 王戬
说起通州区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存,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北运河两岸的码头、古桥、钞关等漕运遗存。运河北首,五河交汇,金代以来,此地渐成漕运重镇,亦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通州据守北京东部咽喉,再加上一马平川的自然条件,成为历代军事要冲,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军事遗存。
103岁旧兵营保存完好
通州区新华南路与故城东路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其西侧名为西营前街,东侧名为东营前街。对道路名称敏感的朋友已经发现了,路名中的“营”字就揭示了历史上道路两侧曾有兵营存在。就在道路南侧一处大门紧锁的院落内,一座103岁的兵营矗立其中,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这座兵营的建筑形制仍保存完好,这在北京十分少见。
“这是冯玉祥将军建造的,当时西北军的两个旅驻扎在南苑,而第七旅就驻扎在这里。里面最有名的建筑是钟警楼。”谈起这座兵营,老通州人都能聊上两句。记者走进院内,只见兵营东西两跨院各有六排平房,这就是当时的营房所在地。营房整体保存较为完整,青砖红瓦间透露着历史的痕迹,虽然年代久远,但门窗轮廓清晰可辨,其结构多为三面呈直线、顶部作拱形,每一排平房的门窗排列方式并不相同,形状也高低有别,错落有致。
部分营房内部顶棚的吊顶已经脱落,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部分屋顶仍采用木质结构,每隔相同的距离就会安装一处“伞”字形的支撑结构,所以大部分屋顶相对完好。营房与营房之间还建有月亮门,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在几十年前按下了暂停键。
走到院子的南端就能看到钟警楼,这是一座高15米的三层建筑,其中一层为过道并建有拱形门供士兵通行,二三层为主体建筑,四周建有四角飞檐攒尖形顶。而三层四周为圆券形窗户,二层的窗户形状与营房的窗户相同。通过建在一层外侧的楼梯可以登上二层,如今钟警楼的三层天花板上仍悬着一个吊环,此处应悬挂过召集士兵的大钟。而二层的平台外侧建有龛式矮护栏,当年这里是检阅平台。
院落北侧有一栋相对现代的建筑,外观为黄色,不过每个房间的窗户却与营房的窗户形状一样,这就是通州区停办多年的陶情中学。站在院内看这栋楼有四层,但在院外大街上,看到的却是一栋五层建筑。这也是通州兵营的优势,地势略高,易守难攻。
院内一块石碑记录了此地历史。1922年,冯玉祥调任陆军检阅使,为防御直系军阀的进攻,他率三个旅进驻北京。其中两个旅入驻南苑兵营,第七旅则开至通州南门外,其下属的第四营便驻扎在通州兵营。冯玉祥的第二任夫人李德全就是通州复兴庄人,据说两人的婚礼就是在兵营举行的。抗日战争时期,宋哲元第二十九军也曾在此驻扎,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老四营”。
此后,通州兵营旧址还曾发挥过诸多历史作用。1948年至1954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搬到此地,其间夺取全国胜利的重大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等号令都自此发出。这里见证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历程。
2001年,通州兵营旧址成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艺术创意小镇的红色基因
蜚声国际的艺术馆、令人食欲大开的美食、各具特色却不失格调的咖啡厅……来过通州区宋庄艺术小镇的人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当您再来这里时,记得去通怀路东侧的一处小院走走,这里曾是指挥平津战役的“心脏”所在。
1948年11月29日,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平津战役正式打响。1949年1月2日,平津战役总前委进驻宋庄村,并在此设立指挥部。强攻天津、围击新保安、解放张家口等几场重要战斗,都是在这里运筹指挥的,和平解放北平城的代表也是从这里派出。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等在这里一面筹划与傅作义谈判,一面指挥战役。
走进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灰瓦红门的两跨院映入眼帘。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执行馆长周连志介绍:“这座院子很大,院墙边缘挨着通怀路,包括纪念馆的办公室都在原来大院的范围内。当时的房子也很气派,打地基用的青石依旧清晰可见,每块至少两吨重,而且院子的两个角落还建有瞭望塔。到了北平和平解放后,这里还曾作为乡、镇等当地机关驻地。”
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由两个并列三合院及21间后罩房构成,这是传统四合院规制演变而来的特殊形制,上世纪80年代在后罩房前又建成一座大礼堂,供村里举办活动使用。院子屋面采用箍头脊与歇山脊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梁架结构保留清末民初典型北方民居特征,门窗装饰可见传统木雕与近代玻璃工艺的融合,院落布局兼顾军事指挥功能与生活起居需求。院落结构、布局从未改变,只是进行了文物修复、加固,2021年被列为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
前不久,位于天津的平津战役纪念馆向这里捐赠了9件平津战役珍贵历史展品。走进重建的作战指挥室内,悬挂在墙上的手写“打开天津大门”锦旗尤为引人注目。据介绍,这类锦旗是战役期间部队表彰先进、鼓舞士气的重要载体。锦旗背后,是解放军战士攻坚克难、奋勇突破天津城防的英雄故事,是那段浴血岁月的直接见证,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当年解放军的战斗精神。
其余的8件文物,除一个弹药箱和全歼顽敌锦旗,皆为历史文献资料,虽然时间久远,但上面的文字仍可辨别。走进第一展室,展柜中可以看到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8纵队发布的入关命令,70多年过去了,上面仍可清晰地看到第8纵队分为南北两路的详细入关路线,南路从锦州到建昌营,北路从义县到遵化,包括入关时间以及“各部皆应采取夜行晓宿”等入关注意事项。在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发布的入关命令中,隐约可以看出“注意防空伪装,切实指定对空射击部队”等字样。
在第三展室中有一张天津国民党军城防部署图,详细清晰地画着各个地段哪里有炮楼、碉堡,以及哪里有驻军,就连每条街道、每栋房子都清清楚楚。工作人员介绍:“天津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情况十分复杂。当时地下党同志潜入天津,每天在外观察、测量后,一点点依靠记忆画出这张城防图,为后来29小时攻下天津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情报支持。”
天津解放后,傅作义派代表崔载之向罗荣桓等传达了对北平和平谈判的态度。罗荣桓迅速致电党中央。在第四展室中展出了电报原稿,开头可见“今后治华建国之道应交由贵方任之,以达成共同政治目的”,为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在北平和谈方面的珍贵史料。
炮校旧址峥嵘岁月长
沿着新华南路由南向北走,两侧建筑中带有“红旗”二字的不少。道路西侧的红旗宾馆,东侧的红旗小区,还有红旗小区对面的原红旗机械厂。这些带有“红旗”的地名是新中国工业建设与民生发展的见证,也是老通州人心中永恒的记忆。如今原红旗机械厂内是北方智能微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企业,而将时间推至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第一炮兵技术学校(二四九炮校)便成立于这座低调的院落中。
2021年,北京市文物局对外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其中二四九炮校旧址榜上有名。如今院落中还有一处当年炮校的办公楼,这是一座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拥有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的苏式建筑,虽然只有两层,但是十分规整,且呈现出东西对称的建筑风格。建筑上浮雕的五角星图案等建筑部件,也与建筑建成时间的风格相同。院落对面的红旗小区是红旗机械厂的家属院,这里也保存着一栋两层楼高的筒子楼,根据《通州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此处为二四九炮校住宅楼旧址。记者注意到,这栋筒子楼的屋顶起脊,楼体也为砖混结构,是解放初期的典型住宅形制。
据公开信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解放军第一炮兵技术学校(二四九炮校)在此设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炮兵学院,近20年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大批炮兵人才,开创了炮兵系统化教育的先河,更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发展历史。
20年却也道不尽这座院落的峥嵘岁月。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并进驻华北地区,二四九炮校旧址就是东北军的主力驻防地,并且当时的院落还建有阅兵台。东北军入驻持续到1935年,彼时日本侵略者扶持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驻扎于此的东北军无奈撤出,随后此地由日军占领并建造炮楼。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院落也曾有国民党军队驻扎。1948年通州解放,解放军进驻此地,自此变成军产。
各路军队都曾驻扎于此,或许和这里的历史有些关系。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由于通州位于北京东端,其漕运要冲的位置进一步确立。当时富庶的江南地区一直是粮食主产地,漕粮运抵通州下船后就近储存,于是粮仓就成了这座院落在历史中的第一个身份,这处粮仓在明朝正统年间命名为大运西仓,成为供应京城的重要粮仓之一。此外,明代与北方游牧政权战争不断,这座大运西仓想必也为前线的将士供应了不少粮饷。清代末年,由于北京至天津的铁路开通,北运河正式停漕,这里作为粮仓的作用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后发生的变化便如前述。这座普通的院落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成为历史的“讲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