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94期 >2025-10-31编印

“新天工开物”科学仪器专场在京启幕
三大自主创新成果绘就科技强国新图景
刊发日期:2025-10-3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赵鹏)金秋十月,硕果盈枝。记者昨天获悉,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星光熠熠,“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科学仪器专场在京举行。这场聚焦我国科学仪器领域自主创新的盛会,如璀璨窗口,将太空生命科学仪器、无液氦亚3K低温扫描探针显微镜、芯片陶瓷封装基板视觉检测技术三项顶尖成果推向公众视野,奏响了我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再向领跑迈进的激昂乐章。

苍穹之上,有“中国平台”守护生命探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太空生命科学仪器,宛如空间生命研究的“智慧管家”,以“密闭生保支持+AI驱动原位观测+自动化精准操控”为核心,构建起高功能密度集成一体化实验平台。它突破了空间特殊环境与航天器工程约束的重重阻碍,支撑了我国超80%的空间生命科学任务。中科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赵国屏盛赞该仪器设备为发现生命科学新现象、获得生命规律新认知、发展新型生物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技术途径和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实验系统的空白。

微观世界,有“中国方案”打破技术垄断。曾几何时,我国高端扫描探针显微镜长期依赖进口,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带来的无液氦亚3K低温扫描探针显微镜,以原创远端液化制冷技术,实现无需消耗液氦、仅用少量氦气即可稳定维持3K以下低温的突破,性能跻身国际领先行列。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高鸿钧表示:“这一突破显著提升了我国在低温扫描探针领域的技术水平,推动了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的创新发展,为更多关键设备的自主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芯片领域,有“火眼金睛”护航产业升级。陶瓷封装基板作为芯片的“生命核心”,其微纳米级缺陷检测堪称行业难题。东北大学研发的芯片陶瓷封装基板视觉检测技术,融合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等,构建十万级样本数据集,研发出“青阙”“玉瑕”两大模型,实现缺陷智能识别与精准分类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于海斌评价称,该技术“填补了国内陶瓷封装基板领域的行业空白。该系列检测装备和智能制造系统的成功研制和应用部署,显著提高了芯片陶瓷封装基板制造的良品率和智能化水平,有效提高了我国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布会现场,相关专家通过现场讲述与视听结合的方式讲述科研攻坚故事,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技成就展数字展品库入藏仪式同步举行。从太空到微观,从理论到应用,这场盛会不仅展现了我国科学仪器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更彰显了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为科技强国建设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