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鹏
当秋阳为京华染上温润的金黄,当书页翻动的声响与城市的脉搏共振,一场属于文学的盛会如期而至。近日,以“文学映照时代生活 十月汇聚青春力量”为主题的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北京城市图书馆拉开帷幕。
“人民艺术家”王蒙,以及阿来、麦家、刘亮程、陈彦等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齐聚现场。盛典在这片浸润着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共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让文字的温度温暖深秋,让思想的光芒照亮时代。
三位作家共话创作使命
阿来在题为“文学向未来”的演讲中提到,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文学应坚守对人性的洞察与对生命的关怀。他强调,文学反映社会、追求审美的精神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逝,人类对深刻故事与优美文字的需求永恒存在。他呼吁文学界以开放心态融入新表达,承担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使命。
麦家以“文学拥抱生活”为题,探讨作家如何从纷繁现实中提炼人性真谛。他比喻创作如炼钢,需不断淬炼,方能呈现如钻石般恒久的精神价值。他借海明威笔下的“豹子”意象,指出作家应勇于挑战情感与精神的极限,探索“极限真实”,以此丰富人类的情感世界。
刘亮程则从长篇小说《本巴》出发,分享“大地上的文学”理念。他回顾在新疆村庄与土地风雨相伴的写作岁月,谈到自己的创作根植于这种触摸得到的现实大地:一只脚在田间劳作,另一只脚迈向文学虚构的远方。他表示:“文学可以有一万种虚构,但只有一种真实——那就是大地,以及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
“十月”品牌搭建文学桥梁
启动仪式上,著名播音艺术家瞿弦和与青年演员联袂演绎《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平凡的世界》《北上》等“十月”经典文学作品片段,带领观众重温不同年代的青春记忆。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作家读者互动环节。刘庆邦、关仁山、范稳等“十月签约作家”代表接受“《十月》·共读派”读者代表的献花,并与读者亲切交流,气氛温馨热烈。“《十月》·共读派”由北京出版集团于今年8月发起,通过共读计划促进编辑、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深度沟通,提升公众的文学参与感。
“十月签约作家”机制自创立以来,已累计签约29位作家,多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赵彤表示,“十月”品牌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整合创作资源,引领文学方向,推动北京文学高质量发展。
两项文学计划助力青年成长
在发布环节,第四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名单揭晓,周宏翔、林为攀、顾拜妮三位青年作家入选。周宏翔的小说,笔触敏锐而深具现实感。长篇小说《当燃》以及《江佛入海》《泡桐树把月亮都遮完》等中短篇小说,情节曲折,细节饱满,蕴含地域文化气质,兼具历史记忆纵深,体现了作家出色的讲故事能力,展现出对多类型叙事元素的综合包纳意识。林为攀将青年先锋写作落地为人间烟火。在小说《搭萨》中,林为攀经由一尊会笑的“菩萨”,描绘传统与当下、地方与亲族、秩序与趣味的同心圆。顾拜妮擅长书写当下都市女性。《乳酸菌女孩》等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抽丝剥茧的观察和审视,呈现出年轻女孩的孤独、迷茫、寻找、挣扎,更展现出她们融入生活的勇气、拥抱生活的决心。
王蒙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共同为入选者颁发证书。王蒙勉励青年作家珍惜青春经历,保持创作耐心,以真挚笔触书写时代,将个人思考融入人民故事,写出属于青年一代的真诚之作。
与此同时,“新大众文艺·北京创作计划”正式发布。首期入选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体裁,包括王柳云的长篇小说《君迁》、小海的诗集·摄影集《温榆河上的西西弗斯》、李琭璐的报告文学《青年医生》、林遥的长篇小说《大明边墙》、阿依努尔的非虚构作品《单身母亲日记》,以及六个葫芦的网络小说《时停起手》。该计划将依托北京市作协与“十月”品牌资源,构建“创作-出版-传播-互动”闭环,推动文学融入大众生活。
系列活动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当日,在全体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主承办单位领导及陈彦、范小青两位作家代表共同点亮启动装置,标志着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正式启幕。
据了解,本届文学月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网信办、北京市文联、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等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支持,多家文化单位共同承办。
在此次活动期间,有关方面将陆续推出新书发布、创作分享、作品研讨、名家讲座、文化市集、行走采风、国际交流、少儿阅读等线上线下系列活动,进一步凝聚作家力量、推动精品创作、促进全民阅读,助力“书香京城”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