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88期 >2025-10-23编印

古树保护迈入基因时代
三大核心成果落地破解“卡脖子”难题
刊发日期:2025-10-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一场聚焦古树“生命密码”的国家级专题座谈会近日在北京落下帷幕。由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古树特异优良基因收集保存及资源圃标准化建设”座谈会,汇聚产学研用多方力量,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按下提质升级加速键,标志着我国古树保护正式从“单一养护”迈向“基因层面系统性保护”。

“古树名木是承载国家生态记忆的‘活化石’,其特异优良基因更是生物多样性宝库中的核心战略资源。”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党支部书记侯雅芹说。会议围绕古树基因保护展开深度研讨,直指行业痛点。

经过多轮论证,会议形成“国家级产学研联盟破圈成立”“全国统一标准体系补位启动”“专项法规兜底填补制度空白”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心成果,为古树保护划定清晰路径。

具体来看,针对当前古树基因保护“各自为战”的困境,会议决定推动成立“全国古树特异优良基因收集保存应用产学研联盟”。该联盟将打破地域与行业壁垒,整合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主管单位的政策资源、企业的产业化能力,形成“研发-转化-应用”闭环。“比如北京某古槐树的抗虫基因,未来可通过联盟快速对接河北苗圃的繁殖技术,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彭玉信举例说明。

同时,启动古树基因保护团体标准编制,涵盖基因溯源编码、繁殖材料采集、资源圃建设等全流程。规划设计标准化资源圃,集“科研攻关、成果展示、种苗繁育、技术示范”于一体。“以前不同地区采集古树样本没有统一规范,有的甚至损伤古树根系。有了标准后,从采集工具到操作步骤都有章可循,既能保护古树,又能保证基因样本质量。”北京市绿地养护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李世安解释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为解决古树基因保护“无法可依”的问题,会议提出研究制定《古树基因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法规》,明确基因采集、保存、使用、转化等环节的权责边界。“比如企业要利用古树基因研发苗木,必须通过法规审批,确保基因资源不被滥用,同时保障科研机构的合法权益。”北京农学院院长段留生补充道。

从“北京样本”到“中国样板”,古树保护即将开启新篇。侯雅芹说,古树保护正以“地方实践探索国家路径”的模式,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技术攻关的单点突破到“产学研用+政策保障”的系统发力,我国古树保护正式进入“基因时代”。“力争将我国古树基因保护工程打造为全球生物遗产保护的中国样板。”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