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87期 >2025-10-22编印

生命科学与电影艺术在东郎相遇
诺奖得主马里奥·卡佩奇中国行研学论坛开讲
刊发日期:2025-10-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关一文)10月19日至27日,经中国农业大学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犹他州医学院著名教授马里奥·卡佩奇先生展开为期十天的中国行研学活动。10月20日下午,2025马里奥·卡佩奇中国行落地东郎电影创意产业园,举办以“爱、艺术与生命探索”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分享人类基因研究发展和生命健康方面的真知灼见。

活动现场以记录马里奥·卡佩奇先生传奇人生的短片《视觉之丘》开始。1937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马里奥·卡佩奇,四岁半便坠入战火的深渊,成为纳粹铁蹄下流浪的孤儿,然而,命运的转折在战后降临,那位他以为早已逝去的母亲,凭借永不熄灭的信念,终将瘦骨嶙峋的他从死亡边缘赎回。这场重生引领着他从意大利的街头走向了美国学术的殿堂。历经三十载寂寞耕耘,他化身生命的雕刻师,开创了“基因打靶”技术,赋予了人类精准改写生命蓝图的伟大力量。最终在2007年,那个曾在集中营阴影中徘徊的男孩,从容步入了斯德哥尔摩的聚光灯下,加冕诺贝尔桂冠。

“母亲的爱与家人、社会各界的关怀,是我在困境中坚持前行的关键。”从意大利辗转到美国,从物理学到生物学的跨学科研究,卡佩奇先生在面临人生重大转折时期,将“优先重要且有吸引力的事”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并以热情为引领,坚信直觉的重要性。

活动现场,近90岁高龄的卡佩奇教授精神矍铄,背挺得笔直。他认为良好的身体基础是创造更多可能、改变世界的前提,呼吁当代年轻人重视锻炼、保持生命活力。“我坚持每天跑步6英里(10公里),已经超过50年了,年轻人要从内在提升自信,才能有机会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目前,他已经在筹备明年的西藏之行,深入感受中国的气壮山河。

卡佩奇教授非常注重与中国学者的交流,早在2017年就曾到访北京,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主题讲座。他认为,中国在基因领域拥有多项领先世界的成就,基因是生物研究的核心基石,疾病与身体健康均以基因为基础,但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系统与环境存在相互交流,其功能实现背后是基因在发挥作用。”

“近年来中国出台的科研资金扶持、人才引进计划,为基因科学提供了极佳的发展土壤——这种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是催生重大突破的关键。”同时,卡佩奇教授也对中国基因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要推动学术合作,计划与中国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基因编辑治疗罕见病”的基础研究,聚焦遗传病机制的跨人群验证;同时加强助力人才培养,通过开设短期课程、联合指导研究生等方式,将基因打靶技术的科研思维与实验经验传递给中国年轻研究者,“生命科学的进步需要全球智慧的协作,我期待与中国科研力量共同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卡佩奇说。

此次论坛是东郎文创探索跨界融合的一次尝试,东郎文创董事长贺北予介绍,此次马里奥·卡佩奇中国行以及明年的西藏行将被记录成电影,推广卡佩奇先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及传奇人生,助力特定年龄层健康持续。

据介绍,东郎文创拥有包括朝阳区大望路和通州区九棵树在内的共六个电影创意产业园,园区与北京国际电影节合作8年。明年北影节期间将推出电影与体育、文化和科技融合项目,并联合北京电视台打造“电影生活节”,组织电影企业与国际电影节、金融机构等开展交流。“依托北京市打造电影之都的目标及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们将联合六个产业园推动电影企业与上游资源整合打造新市场,探索跨界融合新形态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贺北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