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287期 >2025-10-22编印

十余万人到副中心感受世界各地非遗
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非遗传人齐聚运河边
刊发日期:2025-10-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1).jpg

非遗互动展区吸引各地观众参观打卡。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关一文

10月17日至21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在京举办。活动围绕“非遗携手美好生活”主题,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非遗传承人携近万件展品齐聚一堂,以文明互鉴点亮非遗之光,以多元场景激发消费活力。据统计,现场观众累计突破10万人次,“把非遗带回家”成为广泛共识。

多维体验

文明在互鉴中流淌

在这里,文明互鉴的热潮从舞台延伸到每个角落。开幕式上,中国贵州侗族大歌与格鲁吉亚复调演唱同台,舞蹈《青绿》演绎《千里江山图》意境,京剧《声动梁尘》展现国粹精华,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携手诠释“美美与共”。主舞台连续五天异彩纷呈:津巴布韦拇指琴与保加利亚三重奏交织,土耳其艺术家以水墨演绎多彩意境,马耳他传统音乐、苏格兰风笛、芬兰民间歌舞轮番登场,皮影戏的光影穿梭其间,共谱世界非遗的交响。

非遗周的互动区更是文明交融的现场:巴西卡波耶拉传承人邀观众共舞,安哥拉艺人演奏传统乐器并现场教观众敲击节奏,格鲁吉亚传统印染体验区始终排着长队,匈牙利布索面具展台前,观众争相佩戴各式面具拍照留念。

消费赋能

非遗在生活中焕新

本届非遗周展现出非遗在拉动内需、促进文商旅融合方面的巨大潜力。非遗市集上,伊朗地毯、秘鲁羊驼玩具、土耳其工艺品供不应求,金漆镶嵌、宫毯、风筝、绒花等借创新设计成为时尚单品,同仁堂养生食品饮料日销售额突破万元。天津冬菜展位前,“这糖蒜涮羊肉绝了”“晶莹剔透”的赞叹此起彼伏,外国游客从初尝时的小心翼翼到由衷称赞,完成了一场跨越文化的味觉对话。市民对非遗品质的由衷认可,是消费热情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此外,抖音市集以其创新的互动形式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热门区域,观众通过与数字人“非非”对话,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些科技赋能的创新体验,让古老的非遗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活动期间发布的“运河新声 非遗共生”10条北京大运河非遗主题游线路,带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台湖演艺小镇、琉璃厂等文旅地标的人气,进一步拓展了非遗的体验场景,将热度从展馆延伸至城市角落。

思想领航

智慧在对话中激荡

非遗周设置多场高端对话,聚焦非遗作为文明之“根”、创新之“魂”、发展之“路”的时代价值。意大利驻华使馆副馆长、特命全权公使柯瑞思从历史维度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积累出来的。”北京中轴线申遗大使唐华德则从社区参与角度强调:“北京中轴线的繁荣与发展,是由生活在中轴线周边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北京老城区的人们,需要成为中轴线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带领大家共同走向未来。”全球合作被视为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匈牙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加博尔·索奥斯指出:“唯有携手,才能为下一代创造美好的未来。”

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非遗周通过“请进来”和“共创共享”,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通过创新驱动,非遗不仅“活”在展馆里,更“火”在生活中,将丰富的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形成文商旅深度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相关新闻:

城市图书馆推出首届非遗学术交流推广活动

本报讯(记者 赵鹏)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昨天,在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召开之际,首都图书馆112周年华诞之日,北京城市图书馆推出首届图书馆非遗学术交流推广活动。活动为期两天,以“典藏·守护·创生:非遗的未来图景”为主题,探讨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伴随着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首届图书馆非遗学术交流推广活动拉开序幕。市文旅局领导班子成员、二级巡视员常林提出,本次活动是探索“图书馆+非遗”融合发展新模式的实践,希望以此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品牌共育的非遗保护新格局。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表示,本次活动旨在召集京津冀三地非遗领域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组织高水平非遗大师课、系列讲座,融合展览、展演等多种活动形式,打造优质交流平台,携手各界共谋非遗未来。

当日,非遗传承人及文化机构向首都图书馆捐赠了珍贵的非遗作品,首都图书馆党委书记许博代表首都图书馆接受捐赠并颁发证书。此次捐赠品类丰富,包括非遗传承人田丽女士京绣作品《大吉》、唐晟炜先生邮票画《梅兰竹菊》、崔粲然先生毛猴作品《学习宪法》、任志国先生剪纸作品《北方民俗图》等,涵盖手工艺品、纸质文献、数字资源等多种类型。这些赠品后续将陆续在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展出。

活动中,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以《阅读与非遗》为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非遗大师课。与会嘉宾参观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最新推出“岁时歌,普天庆——传统节日里的非遗”主题展览,聚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中国传统节日,溯其源、述其俗、彰其遗,以艺术化手段重构岁时意象。展览广搜博采,精心甄选,汇集记录京津冀地区节庆类非遗项目之相关典籍30余种。展览深度融合图文实物与现代科技,利用投影技术、三维模型与多点交互触摸感应等,打造光影剧场。同时创设全息交互舱,舱内数字人精准还原民国时期厂甸庙会小贩形象,可与读者实时互动,构建出虚实共生、趣味十足的交互式展示空间。据了解,该展将持续展出一年。

交流推广活动还包括一场精心打造的非遗特色专场演出。展演荟萃京津冀三地特色非遗演艺项目,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另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插花”代表性传承人梁勤璋将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开设传统插花体验工坊,面向全市招募体验者,为整个非遗交流推广活动“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