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新闻总第1263期 >2025-09-12编印

法桐叶下藏“虫潮”
北京园林多措应对美国白蛾三代幼虫高发
刊发日期:2025-09-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 实习生 张丹)“哗啦——”早秋的风吹过城市副中心西上园小区的林荫道,法桐树叶沙沙作响。抬头望去,翠绿的树冠间竟藏着不少“不速之客”。拉近手机镜头凑近叶片背面,密密麻麻的灰褐色小虫正取食,几片叶子间还挂着半透明的网幕,网内蜷缩着成百头幼虫,原本鲜亮的叶片被啃得只剩斑驳叶脉,泛着枯黄——这正是进入高峰期的美国白蛾三代幼虫。

9月中旬,北京正式迎来美国白蛾第三代幼虫危害高峰期。“今年绝对是美国白蛾的高发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教授站在小区林荫道树下,指着这片布满虫洞的法桐叶解释,“一方面是周期规律,美国白蛾通常5年一个高发周期,2021年曾出现过一次高峰,今年刚好是第五年;另一方面,今年夏季主汛期来得巧,正好赶上第二代幼虫防治关键期,刚喷上去的药剂被大雨冲刷,防治效果打了折扣,导致第三代幼虫基数比去年明显增加。”

据市园林绿化局监测数据,目前全市16区均有美国白蛾零星分布,部分小区和街道虫情相对集中。在西上园小区这片法桐行道树中,使用高枝剪随便拨开一根枝条,一个直径约50公分的网幕便露了出来,“你看这个网幕里,至少藏着300头幼虫,要是不及时处理,再过一周它们破网而出进入暴食期,这棵树的叶子用不了几天就会被啃光。”杨忠岐补充道,美国白蛾食性极杂,除了法桐,还偏爱桑树、榆树、核桃、柿子树等80多种常见植物,一旦蔓延,不仅影响树木光合作用,还可能给市民生活带来困扰。

面对来势汹汹的“虫潮”,市、区两级园林部门已全面打响防控攻坚战。在西上园小区,工作人员正用高枝剪将带有网幕的枝条逐一剪下,装进密封袋集中处理。“这是最环保的物理防治手段,在幼虫1至4龄集中在网幕内取食时剪网,防治率能达到70%至80%。”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徐海龙说。据悉,本市已建立“三级测报网络体系”,通过网格化巡查+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掌握虫情动态,42台物联网设备可将监测数据实时回传,109支市、区、街乡应急队伍随时待命,近400台设备和足量药剂保障“随发现随治理”。

除了人工剪网,生物防治与药剂防治也形成“组合拳”。“我们常能在街道、小区里看到树上人工悬挂着的一个个蚕茧状容器,那是一种生物防治措施。”杨忠岐说,“那里面装的是周氏啮小蜂,一头小蜂就能消灭一头美国白蛾幼虫,一个茧里能飞出6000到8000头,它们会自己寻找幼虫寄生,对环境完全无害。”截至目前,全市已释放周氏啮小蜂37.31亿头,完成403架次飞机防治作业,防控面积达413.57万亩。针对已破网的高龄幼虫,园林部门则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仿生性制剂,“这些药剂要么从万寿菊等植物中提取,要么是昆虫自身激素或放线菌产物,气味小、污染少,市民大可放心。”杨忠岐说道。

防控不仅需要专业力量,更离不开市民参与。市园林绿化局呼吁,市民若发现叶片上有网幕、幼虫(低龄聚集、高龄分散,具黑色或黄色毛瘤),可第一时间联系小区物业,或通过“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的“拍照识虫”小程序上传线索。“每一条市民提供的线索,都是防控网络里灵敏的‘神经末梢’。”市园林绿化局防治检疫处副处长潘彦平表示,当前防控已进入关键期,通过科学治理与全民参与,力争实现“防扩散、防成灾、防扰民”,守护好北京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