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61期 >2025-09-10编印

谨防“坑老”“骗老”行为
多部门提醒养老服务需防风险
刊发日期:2025-09-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赵鹏)当前,我国养老服务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银发经济迎来快速发展。同时,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显示,养老服务消费中一些“坑老”“骗老”行为和不良营商手法时有出现。记者昨天从中消协获悉,为减少养老服务消费侵权事件,全国老龄办、民政部、中国老龄协会、中消协共同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应注意养老服务防风险,理性消费守安全。

树立安全消费意识。倡导老年消费者了解国家消费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掌握消费者所享有的安全保障权、公平交易权等9项基本权利,树立消费安全意识,避免消费陷阱,确保人身、财产、个人信息等方面安全。

谨慎选择养老服务机构。为方便消费者查询,民政部开通了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消费者可通过该平台查询或选择具备资格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

规范签订服务合同。老年消费者在缴纳养老服务费用前,应与养老服务经营者签订正规合同,同时索取正规发票并妥善保管。

理性支付服务费用。老年消费者在支付服务费用时,应注意缴费安全,通过正规渠道完成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服务费用支付给个人账户等非正常经营账户。

警惕虚假宣传。一些经营者为骗取消费者信任、获取最大利益,刻意夸大宣传服务内容、福利补贴、经营实力、服务设施条件等。建议老年消费者“三思而后行”,实地考察经营者的服务场所、机构和人员资质、经营情况、设施设备等情况后,听取家人意见再做决定。

防范养老诈骗。一些不法分子以“养老理财”“会员制养老”“投资养老项目”为名,承诺高额利息分红回报、优先入住资格或享受消费优惠,引诱老年消费者办理“会员卡”“预付卡”或投资入股,诈骗老年消费者钱财。建议消费者切勿轻信“高息回报”等以上各类虚假承诺,避免落入非法集资陷阱。

谨防诱导式消费。一些经营者以免费发放小食品、扫码领取礼品、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为诱饵,向老年消费者虚假宣传药品、保健品功效,推销高价产品或服务。建议广大老年消费者务必擦亮眼睛,以免因小失大。

严防信息泄露。一些经营者以免费提供健康管理、免费福利试用、免费上门服务等名义,收集消费者个人身份、家庭住址、子女姓名、财务状况等信息,为后续精准营销收集数据。建议广大老年消费者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避免个人隐私泄露。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倡导老年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养成索要正规票据和相关凭证的消费习惯。一旦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损,可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并寻求帮助,或委托亲友、专业人士依法主张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