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60期 >2025-09-09编印

北京出台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文件
乡村振兴有了土地优化指南
刊发日期:2025-09-0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近日,《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正式落地。这是北京首个针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未来将帮乡村把土地用得更合理,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添力。

“简单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以乡镇为单位,把村里的耕地、闲置房、生态环境一起规划改善。”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么做的核心目的很明确:既要保护好耕地、修复好生态,更要实实在在帮乡村发展起来,让城乡联系更紧密。

《实施意见》明确,各区政府是整治工作的“主负责人”,要优先向“百千工程”、乡村振兴、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等规划实施重点区域谋划。而且,必须取得村民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方可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这次整治不是“头痛医头”,而是从五个方面系统改善乡村面貌,每一项都和村民生活、乡村发展直接相关。规划“一盘棋”,对开展整治的乡镇,把整治目标、要改的区域、具体内容都录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避免各干各的。耕地连片提质,把零散的耕地整合到一起,建成高标准农田,改善土壤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同时采取合理措施,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预防水土流失。

闲置房“变废为宝”。《实施意见》明确,农村零散、闲置、低效建设用地会统一整理,腾出来的地在保障农民合理居住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公益事业等用地的前提下,重点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振兴,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不光整理土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也一起修复,《实施意见》提出加强村庄风貌提升和更新改造,提升乡村品质,塑造北京特色的景观格局及乡村风貌。引导产业“找准路子”,根据村里的优势来规划产业用地,因地制宜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助力打造产业强镇。

考虑到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实施意见》还推出了五项支持政策。允许对空间布局进行局部优化,永久基本农田位置调整面积原则上不得超过所涉乡镇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的5%。制定了正面清单,支持农林配套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园林绿化、文化旅游等部门加强全流程监管,防止这些地被改成别的用途。与此同时,支持将乡镇规划预留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落图,发展用地不“等米下锅”。审批流程“减环节”,以前要跑多个部门办的审批,现在一次审查就能搞定,一并对农业生产辅助设施、农文旅体融合配套设施等建设方案进行审查,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工作效率。钱的问题也有办法,《实施意见》提出,整合涉农资金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集中,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实施意见》也划了“红线”。所有整治工作都要在“一张图”上全程监管,耕地数量不能少、质量不能降,土地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明确禁止14种违法行为,尤其不能借整治名义建别墅、私家庄园和会所等。整治过程中还鼓励村民全程参与,乡镇规划师也会帮忙出主意,多部门配合,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