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之下,一簇簇细长的海草随波轻摇,宛如海底起舞的绸带……在唐山曹妃甸海域,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正在静静修复重生……这便是京津冀生态协奏曲中一个动人的音符。
“十四五”以来,京津冀地区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环境质量持续跃升。蓝天常驻、绿水长流、青山常翠,正从美好愿景变为日常现实,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渤海湾种下“海底草原”
初秋时节,曹妃甸龙岛西北侧,海天一色。8月中旬,记者乘坐巡护船从曹妃甸区中心渔港向东南方向行驶约半小时,便来到了矗立在海上的曹妃甸海草床智能监测平台。在海上换乘更小的摩托艇,再行驶10分钟,便是曹妃甸海草床修复工程项目所在地。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有“海底草原”之称。它能稳固海底、净化水质、减缓海岸侵蚀,为鱼、虾、贝、蟹等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育幼场。
龙岛海域海草床总面积约4400公顷,是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然而,受陆源污染、气候变化以及拖网捕捞等高强度渔业活动干扰,这片海草床部分区域出现稀疏区和裸斑区,呈现局部退化趋势。曹妃甸历时6年持续开展大规模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机。
海底种草,如何操作?曹妃甸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施志军告诉记者,一期工程主要采用移植的办法,从海草密集区挖取成熟植株,移栽到稀疏区、裸斑区,工人们摸索着在海草根部附着上泥坯,这样能把草固定住。二期修复工程中,技术人员配制出与海泥成分相似的营养土,搓成泥丸,再把鳗草种子埋进泥丸,借助播种器埋进海底泥土。
目前,两期工程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取得明显成效。修复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激增至111种,同比提升85%,形成了以海草为核心的完整生态链,为湿地鸟类、浮游生物等建起了“蓝色家园”。
塞罕坝“二次创业”续写绿色奇迹
视线北移,转向塞罕坝。这里的林海又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和谐佳话。
8月的塞罕坝,满目苍翠,林海滔滔,壮美如画。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分场的西太峪攻坚造林地,一株株小樟子松茁壮挺拔,沿着陡峭的山坡恣意生长,昔日的荒山秃岭被新绿装点得生机勃勃。“为了增加森林面积,我们采取客土、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等超常规举措,向坡度大、石块多、土壤贫瘠的石质阳坡挺进。目前,累计在石质山坡和裸沙地造林10.6万亩,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绿化。”大唤起分场场长王金成介绍。
漫步林间,落叶松、云杉、樟子松和油松交织相映,深深浅浅的绿,覆盖在层层叠叠的峰峦沟壑之上。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混交种植的模式,叫异龄复层混交林造林。这种近自然的种植方式可以极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据了解,塞罕坝已营造混交林4.6万亩,混交林占比达到25.4%,提前一年多完成了“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的2026年混交林阶段任务目标。
4年来,塞罕坝林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不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提升科技支撑,增强碳汇能力,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续写新的篇章。 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卢乃双 张凤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