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兆玉
在梨园镇新城乐居社区,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209号楼,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她或是俯身拾起绿化带中的烟头,或是温和劝导乱停车的居民,又或是提着环保袋,步履坚定地开始新一轮巡逻。她就是被大家亲切称为“崔姨”的崔桂珍。今年68岁的她,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志愿服务,书写了一段平凡却闪耀的人生篇章。
退而不休
崔桂珍的故事,始于退休之后。退休后,她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为大家做点事。”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了她坚持志愿服务的最初动力,也贯穿了她之后的每一个日子。
社区工作人员至今记得她第一次参加治安巡逻的情景:盛夏午后,她戴着自制小红帽,沿着209号楼前后仔细检查消防设施。汗水浸透了衬衫,她却坚持走完全程。此后每逢执勤日,她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岗——冬天揣着暖宝宝,夏天带着清凉油,多年来从未缺席。
社区推行垃圾分类时,她自告奋勇当起“督导员”。邻居王阿姨回忆道:“那天早晨我赶着上班,随手把垃圾混着扔了,崔姐愣是追到小区门口,帮我重新分好类。”为普及分类知识,崔桂珍手绘了50多张宣传画贴在每个单元门口,还自编顺口溜:“绿桶吃菜叶,蓝桶吞纸张……”那些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画作,成了社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巧解纠纷
崔桂珍有一套独特的“调解经”,她常说:“邻里纠纷就像打结的毛线,硬扯会断,得慢慢捋。”
去年,五楼两家住户因装修噪音闹得不可开交,她连续一周上门当“和事佬”,不仅想出“错峰施工时间表”,还把自己家的钥匙留给受影响住户:“白天吵就到我家休息!”这份真诚最终打动了两家人,他们主动握手言和。
居民管家
作为居民代表,崔桂珍认真对待“代表”二字。每月居民议事会前,她总会逐户走访收集意见。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民生诉求,每解决一项,就打一个勾。得知独居老人张大爷患有高血压,她主动承担起“健康管家”的职责,每天上门测量血压,帮忙分装药品。她的家里有个“爱心百宝箱”,常备着针线包、老花镜、急救药品,随时供邻居取用。
连续八年参与“爱心送考”,为高考学子准备应急文具包,定期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理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她一做就是十几年。“我做的都是小事。党和政府给我发了退休金,社区给我提供了活动平台,我就该回报社会。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帮助别人时的快乐,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崔桂珍常常这样说。
志愿接力
如今,68岁的崔桂珍依然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无数微光汇聚成照亮社区的星河。
她带头成立的“银龄志愿服务队”,如今已吸纳了20多位退休老人,定期开展助老帮扶、文化传播等活动。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社区建设。垃圾分类督导员、矛盾调解员、文化宣传员……这些曾经需要动员的岗位,现在成了“抢手活”。
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雪感慨道:“崔姨早已成为新城乐居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据统计,多年来崔桂珍累计服务时长超过数千小时,带动了50多位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她总说:“做志愿者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承诺。”